三體結局的如何 小編為你揭祕

來源:時尚少女範 3.42K

《三體》的結局很突兀,關於維度,死域,宇宙廣播的想象很難理解,時間之外等等,作者為什麼要安排這樣的結局?三體結局是什麼 ,三體小說最終結局?下面小編為你揭祕。

三體結局的如何 小編為你揭祕

導讀:《三體》的結局很突兀,關於維度,死域,宇宙廣播的想象很難理解,時間之外等等,作者為什麼要安排這樣的結局?三體結局是什麼 三體結局分析 三體電影結局是什麼意思隱喻 三體小說最終結局?下面小編為你揭祕。

三體結局是什麼 三體結局分析 三體電影結局是什麼意思 三體小說最終結局
不得不說,作為一部小說,《三體III》是讓人震撼的;作為一部幻想小說,《三體III》是驚豔的;作為一部帶有科學元素的幻想小說,《三體III》是大師級的。
《三體I》的核心主題,是對人類自身發展模式的反省,以及人類與潛在的外星人之間的關係。
《三體II·黑暗森林》的核心,則是在敘述宇宙文明的“黑暗森林”狀態。
《三體III·死神永生》的核心,則是論及人性,以及人類與宇宙的互動,或者說人類對宇宙的責任——相對來說,人類與外星文明的關係是II的延續,沒有更多的內容。
三體結局是什麼
倖存的人類剩下三撥:
1、藍色空間號和萬有引力號上的人們,飛到距太陽系幾百光年光年外的地方,開拓了新世界;
2、程心和艾AA,飛到雲天明送給她的那個星系,遇到了新世界派來等她們的人:關一帆;
3、雲天明

《三體》的結局很突兀,關於維度,死域,宇宙廣播的想象很難理解,時間之外等等,作者為什麼要安排這樣的結局?三體結局是什麼 ,三體小說最終結局?下面小編為你揭祕。

然後,程心跟關一帆坐的飛船遇上了黑域,時間一下子過去了幾千萬年,除了他們兩人,其他人類不知死活了。

再往後,就是宇宙末日了,等候宇宙重生。
這些生死存亡的選擇其實可歸於一個選擇:人性還是生存?而作為起點(“文革”)與終點(宇宙)之間的連結,劉慈欣也一直在進行著道德追問:“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麼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準則嗎?”於是,劉慈欣糾結於兩個向度的道德上:黑暗宇宙的零道德,和人性的道德。人類一次又一次地從絕境中重生,但最終依舊毀滅在歌者那輕描淡寫的清理中(“給我一塊二向箔,清理用”)。是啊,毀滅你,與你有何相干?
黑暗宇宙是無情的,冷冰冰看不到一絲光明。劉慈欣曾經非常強悍地表示:“敬畏頭頂的星空,但對心中的道德律不以為然。”宇宙如同茫茫沙漠,生命多如沙礫,為何人類這顆沙子要如此特殊?雖然人類的內在世界同外在宇宙一樣無限,但劉慈欣顯然對此沒多大興趣,他認為那是“自戀”的主流文學的任務。隱隱約約中,劉慈欣對人性悲觀而厭棄。
“黑暗森林法則”體現了劉慈欣那“人為宇宙立法”的勃勃雄心,其中體現了冷酷而又冷靜的理性——這便是科學精神。《三體》中的強者無不是這種精神的體現,如葉文潔、羅輯、章北海、維德,他們不同程度地引著人類向黑暗森林深處走去,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同歸於盡。只有這種科學與理性的精神,才能克服道德教條所導致的人類軟骨病。
然而,尼采曾經說過:“與魔鬼搏鬥的人千萬小心自己在搏鬥中變成魔鬼,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在對人性的否定中,劉慈欣卻慢慢的開始搖擺不定,最終逐漸走向了虛無主義。於是,面對內在宇宙時,劉慈欣徘徊於兩級之間。他無法安置人性與“宇宙道德”,而甚至連物理學在黑暗的宇宙中也不復存在,人類只能無可避免地走向滅亡——又何止人類,整個宇宙歷史就是宇宙不斷死亡的過程,黑暗森林最終不是你死我活,而是魚死網破。所有的大海都會乾涸,所有的魚兒也都會死去。
他的矛盾和虛無感與其說是對人類未來前景的預見,不如說是對人類現狀的悲觀。未來人不過是現在人某些特質的放大版。黑暗森林法則中,第一法則是“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法則是“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這裡隱含一個前提,即不同文明所需要的生存資源是相同的。但是在宇宙中,生命形態之多樣性可能超出我們認知,或者微小如夸克,或者巨集大如星雲,或者碳基,或者矽基。而即便是相距“僅僅”四光年的人類與三體之間,彼此形態差異亦是十分巨大。我們沒有理由推斷他們在生存資源需求上的一致。劉慈欣卻以此為公理推導黑暗森林法則,未免失之武斷。這兩項公理,說白了就是人類戰爭的起因,而猜疑鏈則是對人與人之間無法交流無法溝通的極端化想象。當囚徒困境放大至宇宙尺度時,我們不免被深深地震撼了,既是為劉慈欣包攬宇宙的想象,也為人類本身的黑暗。
這些不足的出現,並非因為劉慈欣想象力枯竭,而是因為他執著於二元化的認知圖景,試圖以近乎圖解的方式表現生命與死亡,和平與戰爭,愛與背叛,希望與絕望。如此,在浩瀚的星空與心靈之間,必然留下巨大的裂痕。他嘲笑百年後柔弱的新人,嘲笑烏合之眾的民眾,嘲笑道德教條;但另一方面,他又深切謳歌田園生活的淳樸美好,又以崇高的悲劇感描繪了人類最後的墓碑。雖然劉慈欣一再表示唯有科學主義是人類能夠把握的生存方式,但其作品中又處處表現出悲天憫人的情懷,體現出他的古典人文主義關懷。

《三體》的結局很突兀,關於維度,死域,宇宙廣播的想象很難理解,時間之外等等,作者為什麼要安排這樣的結局?三體結局是什麼 ,三體小說最終結局?下面小編為你揭祕。

《三體》系列緊緊圍繞康德的名言來構築,但劉慈欣卻誤解了那句話。道德律“展示了一種不依賴於動物性,甚至不依賴於整個感性世界的生活”,是人類向上的自由意志之體現,而自由的道德選擇能夠使人突破陳腐的教條,不受現世之羈絆,塑造大寫的人。人,正是因其選擇而高貴,因其理性而英勇。幸運的是,雖然劉慈欣曲解了道德律,但他對道德教條的批判卻與康德的道德說殊途同歸,他塑造的一批殺伐果決,勇於承擔的人,揹負著沉重的十字架,身後是腐朽的道德教條,面對黑暗的星空,扛起了閘門。羅輯成長為堅強的“面壁者”,在百餘年中一直以犧牲自己來換得和平;章北海拋棄個人良知,不擇手段,但在發動最終打擊之前,心中卻因柔軟而遲疑了幾秒,致使自己喪身太空;雲天明孤身前往三體世界,為人類帶來最後的希望;程心與維德形成鮮明對照,然而二人實際上是惺惺相惜,能夠互相諒解;甚至連作為超級文明一員的“歌者”,在得知整個宇宙都將二維化時,也感到莫大的悲哀。人性基於選擇的自由,宇宙的前景是黑暗而絕望的,但在星空與道德律之間,還有人的自由意志,以此為巨筆,卻能書寫出偉岸的人。

雖然劉慈欣曾經貶低自由意志的存在,並在《黑暗森林》中以“思想鋼印”的方式表明科技可以凌駕於自由意志之上。但無疑,他的人物超越了他的主觀意圖,綻放出自由意志的光輝。人類經歷“大低谷”之後,認識到了文明與生命的價值,認識到生存其實並非第一需求。劉慈欣面對宇宙的黑暗,認為人性脆弱得不堪一擊,但是在內外宇宙中,橫亙著擁有自由意志的人,縱然人性不過是人類的墓誌銘,但人依舊可以昂首面對毀滅。
最終,程心一直活了下來,直到宇宙的盡頭,一個世界的滅亡成為追憶的背景。作為敘述者的程心開頭說到:“那一切不是發生在過去,不是發生在現在,也不是發生在未來。”這只是一段記憶,是屬於一個人的光錐內的。如果說光錐之內即是命運,那麼在光錐之外,是否還存在著其他可能性?正如小說中所說,在田園宇宙中,只要有兩個以上的時間維度,那麼一切的命運還都可以選擇。
田園,歷來是人們的理想寄託,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殘酷,劉慈欣筆下的田園卻總能有著溫暖。將高維宇宙以“田園”命名,展現出了劉慈欣的人文主義與懷舊心理,同時也給了我們希望:在“死神永生”的“黑暗森林”之外,還有一個光速無限的宇宙,一個文明之間可以自由交流的宇宙,一個充滿愛與和平的宇宙。
在絕望中蘊含著希望,但希望中也有絕望:大宇宙是否能返歸田園時代?田園宇宙出現後是否會再次降維而重返黑暗森林?在這裡,劉慈欣又表現出了他的猶疑。
但是,一絲希望已經可以帶來光亮,無論是對於宇宙盡頭的文明,還是對於現實世界的我們。我們還有時間,時間足夠我們去思考,去探尋,時間足夠我們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