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曲》導演王超:我沒那麼大野心

來源:時尚少女範 6.47K

王超執導的《幻想曲》入圍第67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綜藝》:但最近兩年這類影片在國內上映時票房並不差,比如《桃姐》和《白日焰火》。《尋找羅麥》的市場如果真的很好,我反而覺得不是什麼好事兒——真的讓我做一個商業大片的導演,我會很不自在。

《幻想曲》導演王超:我沒那麼大野心

文/郭小婷

王超執導的《幻想曲》入圍第67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日前,“400名中國電影高管奔赴戛納,卻無一部中國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訊息滿天飛。但攜《幻想曲》和《尋找羅麥》兩部電影低調亮相第67屆戛納電影節的導演王超,卻讓中外電影界刮目相看。

王超執導的《幻想曲》入圍“一種關注”單元;另一部中法合拍片《尋找羅麥》,因人氣男星韓庚與羅馬國際電影節影帝傑瑞米·埃爾卡伊姆的參演備受矚目。目前兩部影片分別定檔於今年6月20日和8月31日在國內上映。

記者約見王超時,他剛從戛納電影節回國,“還在倒時差”。但王超還是很高興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在京郊的羅馬湖畔,王超的整個狀態一如他以往的影片,溫和而放鬆。“《幻想曲》是我創作狀態最好的一部,劇組都是一群年輕人,都抱著一種向藝術靠攏和學習的態度,大家在一塊兒,沒有任何壓力。”王超告訴《綜藝》“《尋找羅麥》更不用擔心,因為我執導的電影在法國一直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市場份額,在藝術院線表現一直不錯。”

“戛納電影節期間,有很多歐洲片商當場洽談《尋找羅麥》的海外版權事宜。作為中法合拍片,影片贏得了法國政府力挺,法國國家電影委員會已經預付40萬歐元特別基金支援。”緊握著《尋找羅麥》和《幻想曲》兩部影片國際版權,王超還在等待國際市場上更多的合作機遇。

在國內正式上映之前,關於兩部影片的種種評價和猜測層出不窮,但王超並不介意:“我沒那麼大野心,只要能夠讓這樣一種關懷底層現實的影片能與觀眾見面,我已經很知足了。”對於他來說,訴求明確,就是對影片未來市場表現和各種輿論做好了準備。

對話王超“電影最大的問題,在於創作者自身”

《綜藝》:印象中,你的影片很少在國內主流影院上映。

王超:我參與的影片都不是大製作,大多賣給了電視臺和網路,然後根據情況會選擇在一些區域重點上映。做這類影片本來就不是為了賺票房,但後來電影頻道購片規則有調整,如果沒票房,就不予收購。我以前主要醉心於創作,對商業片的市場開發沒有興趣和意識,現在也在學習和調整。之前《江城夏日》和《重來》在國內上映票房不理想,都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市場運作經驗。

《綜藝》:《幻想曲》這次在國內上映,你覺得觀眾會有何反響?

王超:《幻想曲》和以前最大的區別是,用很光彩的手法處理一個相對沉重的主題。一家人沒錢就得去借,但是一直都在維護尊嚴,沒有尊嚴的情況下還在幻想尊嚴,這就是電影最大的主題。

我想通過影片,給每一個陷入或即將陷入困境的人一個釋放的機會,一個釋放想象力的機會。從片名到岸邊那個超現實的船,再到帶有童話色彩的結尾。放在十年前,我只會感覺我與他們同在,但對於苦難我沒有能力改變什麼。現在再來用鏡頭審視苦難的時候,我可以一起把握希望和絕望,不會只拍一個絕望的故事。影片增加了一些超現實和非現實的元素,就是想注入一種精神品質——在我們所遇到的困境或者悲劇面前,我們的態度是什麼,有沒有一些試圖超越的勇氣,是不是始終懷有希望。這是《幻想曲》的基本結構,也是不同於自己以往的地方。

這次入圍戛納一種關注單元,贏得了較高的知名度,希望國內上映時,在回收一點成本的同時,可以親自走進影院,直觀地感受觀眾對這部影片的反應。文藝片一定要形成一個固定的市場,因為不是所有的觀眾都醉心於國內外大片的視聽奇觀。但這一類影片到底有哪些受眾,有多少觀眾,有沒有適合的電影院,有沒有適合的檔期,這些方面的探測對我非常重要。

《綜藝》:這是你對自己影片的定位嗎?

王超:其實,我自己也很困惑。我執導的影片,好像藝術片和文藝片都對不上號。我創作和執導的影片大多專注於關懷底層現實題材,並不曲高和寡,也有人稱之為“影展片”。

但能夠被選中入圍海外A類電影節展,並不是我在拍攝前期就能策劃或者說計劃好的。其實投資方心裡都明白,只要不賠本,投資文藝片更多是為了一份榮譽。一般敢投資文藝片的人不會指望通過它去掙錢。但我希望自己不止步於影展片。

《綜藝》:但最近兩年這類影片在國內上映時票房並不差,比如《桃姐》和《白日焰火》。

王超:目前國內市場上,這類關懷底層現實的影片還是很難獲得理想的票房。能夠有較好回報的此類影片,大部分都是關於都市情感題材。有的此類影片藉助型別元素,並經過精心包裝,再加上大明星和高投入的營銷推廣,可以達到看得見的市場份額。

但我對整體情況不太樂觀。這次《幻想曲》不會奢望在市場上能發生奇蹟,只要不賠本就已經很好了。《幻想曲》在國內市場上只要實現很小的盈利,支撐我繼續創作新片,就是我最嚮往的良性迴圈狀態了。

《綜藝》:合拍片是另一條通往國際電影市場的快速通道嗎?

王超:沒有什麼型別的電影能夠快速進入國際市場,其實現在連國產古裝片的國際市場都非常慘淡。中國式的作者電影,通過一些藝術院線和收費電視訊道,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個比較小但相對穩定的市場份額,但國內也就這麼幾個導演真正贏得這個小市場認可。

《綜藝》:《尋找羅麥》是否意味著你開始向商業片轉型?

王超:這是一部比較流行的“文學大片”,有中法兩國的明星參與,故事在北京、巴黎、普羅旺斯、甘孜的藏區等地,有壯麗的風光,有典型的都市情感,還有對“第四類情感”的探索。其實以前拍《重來》的時候,我曾做過這方面的探索,完全走情感路線,影片在法國主流院線賣得都挺好的,只是國內沒有找到好的發行公司。但從那時候,我已經開始兩條腿走路了。

但我的電影核心命題不會轉變,我已經習慣性地反思自己反思社會,尋找難題在哪裡,困惑在哪裡,我要找到這個痛點。中國普通老百姓面對痛苦的隱忍,是我所有影片的母題。我們不善於表達,即使面對溫情也只是很淡漠的傳遞,或掩飾。這些是我拍電影的興奮點。

《綜藝》:從商業角度,比如融資和發行,這樣的影片相對處境艱難。

王超:現在中國電影市場很大,對投資人來說,有很理智的時候,也有充滿激情的時候。對於認真的電影人來講,機會很大。國內目前產業環境非常好,銀幕數量足夠,多少有點品相的電影,媒體都恨不得把其優點放大一百倍。只要有好的劇本,有足夠的想象力,不愁沒有錢,也不用擔心沒有人投資。現在真正要拷問的不是這些影片的融資狀況,而是作者的想象力,以及電影人自身對電影的虔誠度。現在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還是創作者自身的問題。

《綜藝》:但一直堅持做自己想做的影片,確實不容易。

王超:我的處境還沒有那麼危機四伏。作為一個職業導演,選擇一些商業元素突出,但品位不太高的專案本無可厚非。關鍵還是要看自己的處境,如果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情懷,當然要去堅持。電影有很多種,有些需要去迎合觀眾,但也有一些電影需要去探索,去冒險和超越。如果不擔心成本壓力,我們應該允許導演在藝術上有所堅持。

《綜藝》:在《白日焰火》之前,大部分影展片海外市場並不是很好,這類影片的市場空間是不是越來越小?

王超:市場空間,關鍵要看導演和製片人的訴求。《尋找羅麥》一開始就確定了大明星和大製作定位,主要面對國內市場,還要顧及到法國明星和國際市場,但總歸是一個大的商業片定位。《幻想曲》就是定位於藝術片和影展片,當然不是任何有藝術性的影片就能入圍戛納電影節。訴求一定要明確,這樣就會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綜藝》:這兩部完成以後,有沒有新的影片計劃?

王超:今後主要還是作者電影,對商業電影目前尚沒有新的計劃。《尋找羅麥》的市場如果真的很好,我反而覺得不是什麼好事兒——真的讓我做一個商業大片的導演,我會很不自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