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窯有哪些 盤點宋代五大名窯

來源:時尚少女範 2.53W
宋代五大名窯有哪些 盤點宋代五大名窯

1、定窯名瓷,定窯,在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古屬定州,故名“定窯”。始燒於唐代,宋代時發明覆燒工藝,規模擴大,宋、金時期繁盛時期,至元代時衰沒。白瓷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釉色純白滋潤,上有淚痕,釉為白玻璃質釉,略帶粉質,因此稱為粉定,亦稱白定。其它瓷器胎質粗而釉色偏黃俗稱土定;紫色者為紫定;黑色如漆的為黑定,傳世極少。

定窯是燒製白瓷的著名窯場。宋代定窯白瓷最為出名。自北宋中後期起,定窯燒製的白瓷口沿一週不施釉,現出白色胎骨,以“白釉芒口”為特色。

2、汝窯名瓷,據說北宋時人以定窯白瓷芒口、不夠完美的緣故,遂在河南省臨汝縣建立了青瓷窯,宋時隸屬汝州,故名“汝窯”。在北宋後期元祜至崇寧間20多年裡為宮廷燒製御用青瓷器。

汝窯專燒青瓷,胎為體細膩堅緻,體有厚薄。釉為天青色,汁水瑩澤,厚若堆脂,以淡青為主,近似傳說中的柴窯“雨過天青雲破處”之色,也有豆青、蝦青和茶葉末等,釉中有如棕眼、蟹爪紋、芝麻花等細小釘痕。主要器物有碗、碟、盤、瓶、樽、洗、盞託、水仙盆等。

3、官窯名瓷,官窯是我國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辦瓷窯,專燒宮廷、官府用瓷。官窯始於宋代,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

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徽宗在汴京(即今河南開封)建窯燒製御用瓷器,命名為官窯。汴京官窯瓷器胎質細膩,胎釉都纖薄如紙,釉色有粉紅、月白、大綠、灰油等。

器形有鼎爐、蔥管、空足、衝耳、乳爐、貫耳、壺環、耳壺、尊等及一些仿古銅器。不久,由於金兵入侵,汴京被破,官窯也隨之終結。

南宋時在今杭州市鳳凰山南麓烏龜山郊壇另設新窯,稱“郊壇下官窯”。此官窯瓷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釉面乳濁,多開片,稱為“蟹爪紋”,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卻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

4、哥窯名瓷,傳說南宋浙江處州有兩兄弟,同在龍泉各設一窯,哥哥所燒窯稱為哥窯,弟弟的稱為弟窯。

哥窯瓷器以器表的紋片而著名,胎質細薄,色呈紫黑、深灰、土黃等色,釉色以青為主,濃淡不一,也有淡紫、米黃、紫口鐵足等,釉為汝濁釉,色調淡雅,開大小紋片,像裂痕或魚子紋,號稱“百圾碎”。

哥窯傳世製品皆簡練古樸,製作精良,紋樣奇特,風格自然生趣,工藝上的缺陷通過窯工的獨特創造而成一種自然天趣之美。器物主要有貫耳瓶、魚耳爐、五足洗和各式盤、碗等,造型與官窯頗為相似。

5、均窯名瓷,宋代均窯始於唐,興盛於北宋,地處河南禹縣古均臺和神鎮一帶,宋時稱均州,故名“均窯”,亦名“鈞窯”或“鈞州窯”。均窯燒造的瓷器品種較多,以鈞瓷最為有名。

均瓷胎質細膩堅硬,較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黃、灰褐等色,其釉分兩種,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其它還有玫瑰紫、海棠紅、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藍、胭脂紅、硃砂紅、蔥翠青,以及窯變的各種顏色,各色錯綜相間,絢爛多彩,氣韻非凡。

相傳以胭脂紅為最美,釉中有免絲紋與蟹爪紋,華麗而雅緻,均瓷釉的調配技法相當獨特,致使其釉上紋路與眾不同,早期釉上有顯著的牛毛紋,盛期則多為離合狀態的條紋和粗如滴露的淚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紋,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徵之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