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禮樂文化中的禮和樂各指什麼 西周禮樂文化介紹

來源:時尚少女範 5.49K
西周禮樂文化中的禮和樂各指什麼 西周禮樂文化介紹

1、禮樂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進入文明社會的獨特創造,到西周鼎盛時已有極其繁多的儀節格式,《禮記·禮器》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這些儀節格式的基本特徵就是恭敬。《左傳·僖公十一年》上說:“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孔子集語·勸學》引《尚書大傳略》說:“子曰:……不敬無禮,無禮不立”。《管子·五輔》上說:“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恭敬然後尊讓,尊讓然後少長貴賤不相逾越。”可見,恭敬作為禮的基本特徵,是先秦儒家乃至以外的其它學派都公認的,楚簡也不例外。《五行》上有“安而敬之,禮也”,“行而敬之,禮也”,“恭而博交,禮也,”;《性自命出》中有“賓客之禮必有夫齋齋之容,祭祀之禮必有夫齋齋之敬,居喪之禮必有夫戀戀之哀”;《語叢一》上有“禮生於莊”。以上這些都清楚地表明瞭禮的恭敬、莊敬的特徵。

2、至於“樂”,其基本特徵是“和”。“和”本來是指音素上的和諧關係。《老子·第二章》:“音聲相和”。《荀子·樂論》《禮記·樂記》:“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老也。”“樂者,審一以定和也。”“樂者敦和”“樂者,天地之和。”這表明,和就是樂的基本特徵。這說明,音樂上的“和”逐漸演變出與“禮”相配合,起輔助作用的、用以和諧各種禮義關係的一個概念。如《尚書·虞典》有“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指人與神靈的溝通、和諧。《國語·周語下》有“樂從和,和從平。聲以和樂,律以平聲。”“於是乎氣無滯陰,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備而和成,上下不罷。”——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禮記·樂記》上有“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即觀樂之精義——作者注)其深矣。’”——這是人際關係的和諧。楚簡中也有類似的話,如《五行》有“和則樂”,“和則同,同則善”。《尊德義》有“治樂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往矣。”由這裡可以看出,和諧乃同,同則一致。因音樂可以和諧感情,使人際關係融洽,使人在行為上向善。甚至對於人感情中的哀悲之情,也可以通過音樂得以渲洩,使不良情緒趨於平和,不會使人心惑智亂,作出有違禮義的事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