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牛的典故 關於牛的典故有哪些

來源:時尚少女範 1.26W
關於牛的典故 關於牛的典故有哪些

1、牛的典故1—— 九牛二毛:周

朝時期,有一位皇帝被稱為周宣王。他聽說有一個人叫公儀伯,力氣非常大。周宣王非常感興趣,就派人去請公儀伯來,想看看他的力氣有多大。公儀伯見到周宣王說我能將小蟲的腿折斷,能抵擋秋天知了扇動翅膀的力量。周宣王聽了非常失望說我一個人可以拽著九頭牛的尾巴把它拖著倒著走,我還可以打倒兩隻老虎。 於是九牛二虎這個故事就流傳下來,一般形容人力氣大,但是現在也用來形容一件事情非常困難,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來完成。

2、牛的典故2——蹊田奪牛:

孔寧與儀行父二人爬狗洞逃出夏姬家,來到楚國,向楚莊王哭訴夏徵舒謀反。當然自己與夏姬的淫亂一事就瞞過了。 楚莊王大怒:這還了得!陳國國君只有我能廢立,你一個小小夏徵舒竟然還把陳靈公殺了? 於是一聲令下討伐陳國,將夏徵舒殺了。為懲罰陳國,楚莊王把陳國改為了楚國一個縣。 畢竟滅國立縣可是一件大事,故楚國大臣以及楚國的盟友都向楚莊王賀喜,當然,少不了表忠心。 可是本國有個叫申叔時的大夫卻既不道賀又不表忠心,楚莊王十分惱怒,派人去責備他。申叔時有話要講,就來到楚王宮裡。 楚莊王問申叔時:“夏徵舒弒君被我殺了,別人都來慶賀,唯獨你不賀,什麼緣故?” 申叔時說:“大王恕罪,請允許小臣講幾句,您如果覺得沒有道理的話,任您處置。” 楚莊王道:“好,你倒講講看。” 申叔時說:“夏徵舒殺了他的國君,罪行確實很大,大王為此而討伐他,是件仁義之事。可是我覺得大王在這件事上尚有不妥之處。 “我曾聽說過一件事:有人牽了頭牛走路,不小心牛走到了別人的田裡,踏死了很多禾苗。田主人為表示對此事的懲罰,就奪走了他的牛。牽牛踐踏別人的田確實是不對的,但是為了懲罰他而奪走他的牛,實際上已經不是懲罰,而是貪圖這頭牛了。 “現在大王滅了陳國改成了陳縣,這已經不光是懲罰夏徵舒,而是貪圖陳國的財富了,這難道是仁義的嗎? “大王一開始討伐陳國確實是在行仁義,可最後卻以不仁義行為結束,這個恐怕講到哪裡都是行不通的吧?這也是我不來賀喜的原因。我的話講完了,請大王降罪。” 楚莊王也算是當時一霸,還想在中國留下些好名聲,所以手下也養了些忠臣義士,聽聽他們的意見,好為自己糾偏。現在聽申叔時這麼一說,也覺得自己確實做得過火了。現在看各國都派人來賀喜,可是不知道他們背後在怎麼議論自己? 於是楚莊王趕快下令恢復了陳國,並把在別國流浪的陳侯後代請回來繼續擔任陳國國君。

3、 牛的典故3:——對牛彈琴:

在戰國時候,有一個叫做公明儀的音樂家,他彈琴非常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由於彈琴技藝高超,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和尊重。 在一個鳥語花香、陽光暖暖的春天裡,公明儀來到了郊外踏青。春風輕輕地吹著,蜜蜂正忙著採花,楊柳長出了嫩芽,湖面上水波盪漾,不遠處,一頭牛正在吃草。好一派優美的田園風光! 公明儀的心情好極了,他拿出了自己的琴,情不自禁彈了起來。優美動聽的琴聲,飄揚在這個清新而美麗的春天裡。 如果是在以往,人們聽到公明儀彈奏這麼優美的琴聲,肯定都跟著一起哼著小曲、和著拍子,跟著節奏搖擺,甚至有些人會情不自禁的跳起舞來。 可是,令公明議驚訝的是,那頭老黃牛還是在安靜的吃著草,一幅無動於衷的樣子。公明儀以為是自己彈的這首《清角》,琴譜太難懂了,於是,他換了一首簡單的曲子彈了起來。這時,老黃牛還是沒有什麼反應,它吃完了這邊的草,又換到另一邊更肥美的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很不甘心,他以為牛是離得太遠了,聽不到他彈琴。於是,他換了個地方,這次離老牛隻有幾步之遙,他確信,老牛肯定能夠聽到他彈琴,於是,他對著老牛再次彈起琴來。 而老黃牛呢,仍然不緊不慢地吃著它的草,還不時的甩甩尾巴,趕走身上的小蟲子。對公明儀的琴聲還是不予理會。 公明儀很是失落,他彈琴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什麼老牛對他的彈的琴,一點反應都沒有呢? 這時,來了一個老農,告訴他:“您彈的琴確實是很好聽,但是對於牛來說,牛根本沒有聽懂啊。你看我的。”老農學了幾聲牛叫:“哞哞哞....”,吃飽了草的老黃牛,聽到聲音馬上就轉身走過來,跟著老農回家了。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一個成語,叫做“對牛彈琴”。比喻為跟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就是在白費口舌;另外,這個成語還可以用來提醒那些只顧自己說話,而不看物件的人,牛就知道要跟著老農回家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