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的來歷簡介 川劇的來歷介紹

來源:時尚少女範 1.16W
川劇的來歷簡介 川劇的來歷介紹

1、川劇在唐代曾被稱為“川戲”,有資料顯示,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川地區發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政治事件。

2、當時,時任蜀中方鎮(相當於省長)的劉闢是個大貪官,他在蜀中無所忌憚地亂收苛捐雜稅,搞得民不聊生。於是,當地的優人(戲曲演員)便將劉闢的作為編成戲劇——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川戲《劉闢責買》,準備通過此來為民疾呼。但這一戲曲雖然已排練熟練,卻一直未能得到上演的機會。

3、直到後來劉闢叛唐造反,優人們認為時機已到,便開始公開演出。誰知朝廷昏庸,認為此戲涉及攻擊朝廷,不但派兵砸了戲班的場子,還把演員抓來鞭打一頓後充了軍。

4、這些演員的冤屈令人憤懣,為隨後的反唐起義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5、這一事件,也從側面反應了川戲重要的影響力。歷史還記載,唐時期川戲影響力在國內非常大,全國甚至出現了“蜀戲冠天下”的局面。

6、在當時四川也出現了以幹滿川、白迦、葉矽、張美和張翱5人所組成的著名戲班——這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最早的戲班,《劉闢責買》《麥秀兩岐》《灌口神》等著名川劇曲目在此時開始流行全國。

7、到了五代時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將川戲推向巔峰的人,同時,他也是一位讓後人啼笑皆非的皇帝——後唐莊宗李存勗(xù)。

8、李存勗於公元923年統一北方,建立後唐政權,史稱後唐莊宗。他酷愛川戲,而且演技上佳,對川戲技藝有頗多改良,成為川戲的兩位“祖師爺”之一——舊時川戲班一直有奉祀“祖師爺”的習慣,演員臨上場前,都須朝掛在後臺入場口的“祖師爺”畫像頂禮膜拜,以祈成功。而被膜拜的“祖師爺”有兩位:一位畫作白麵黑三綹須穿龍袍;另一位畫作白面無鬚穿龍袍——前者正是大名鼎鼎的自譽為“梨園之首”的唐明皇李隆基;而後者,則正是這位後唐莊宗皇帝李存勖。

9、李存勗的人生因戲曲而豐富多彩,但他的結局卻是令人惋惜的。當上皇帝沒多久,李存勗就沉浸在了川戲等各種戲曲之中,甚至還給自己取了個藝名“李天下”,常常與戲子們一起粉墨登場。

10、也是由於這種關係,後唐戲子們的地位空前提高,不僅可以隨時出入宮廷,最後竟干預起了朝政,於是整個後唐成了戲子的舞臺,大臣們反而成了觀眾——這樣的後果是不言而喻的:公元926年3月,後唐大將李嗣源發動叛亂,李存勗率領一幫戲子拼命抵抗,在混亂中被流箭射中面門,拔出箭來血柱沖天。

11、沒有醫學常識的李存勗在此時又喝下了一碗人奶——人在失血過多的情況下接觸到奶漿,更會促進血液迴圈,加速死亡。最後,李存勗一命嗚呼,只留下一段“因戲亡國”的悲劇故事流傳世間。

12、成於滿清,興於民國,抗戰之後,它卻突然消亡。

13、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原先外省流入的崑腔、高腔、胡琴腔(皮黃)、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由於這五種聲腔藝術經常同臺演出,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改稱“川劇”。

14、川劇起源於何時,語焉不詳,多有歧異,但形成於清代卻有共識。重慶川劇受到重慶廣博性情的陶冶,鑄就了包容的胸襟。

15、明末清初,由於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會館的先後建立,致使多種南北聲腔劇種也相繼流播四川各地,並且在長期的發展衍變中,與四川方言土語、民風民俗、民間音樂、舞蹈、說唱曲藝、民歌小調的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聲腔藝術,從而促進了四川地方戲曲劇種——川劇的發展。

16、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隨著“花部”的勃興,那些來自省外而分別流行於四川各地的高腔、崑曲、胡琴、梆子唱班,為適應群眾欣賞習慣,與四川語音、習俗結合,逐漸在藝術上具有了四川的地方特色。本世紀初,由於工商業的發展,流行四川各地的戲班不斷湧入城市, 為擴大影響,加強演員陣容,爭取更多觀眾,逐漸走向各種聲腔同臺演出的經營方式。

17、在這個過程中,各戲班藝人為提高表演藝術,加強競爭能力,又在藝術上紛紛相互吸收,彼此借鑑。才藝出眾的藝人更講究高昆胡彈不擋,文武唱做皆能,這就為川劇藝術風格的形成,提供了條件。而最早使用川劇(川戲)這個稱呼的,是在辛亥革命影響下由康芷林等人組成的著名班社“三慶會”。

18、川劇為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在國內外流傳甚廣。

19、2018年11月28日,重慶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的川劇專案入選第一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

20、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國戲曲文化週上,川劇參與其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