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七年級吃餃子 為什麼正月七年級吃餃子

來源:時尚少女範 2.31W
正月七年級吃餃子 為什麼正月七年級吃餃子

1、餃子古代叫“嬌耳”,民間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東漢末年,災害嚴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爛耳朵病。名醫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看見瘟疫流行,於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塊空地,搭起醫棚,架起大鍋,給人們舍藥治病,救活了很多窮人。

2、張仲景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燉,燉好後,把它們撈起來,剁碎,再用麵皮作成耳朵一樣的東西,下鍋煮好後,分給病人吃。人們叫這種東西為“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再喝下一碗湯,便兩耳發熱熱血沸騰,不久爛耳朵病就好了。

3、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七年級,人們邊慶祝新年,邊慶祝爛耳朵的康復痊癒,就模仿“嬌耳”的樣子,做了過年的食物,在大年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嬌耳”,後來才稱其為“餃子”。

4、據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提及,餃子在明宮中稱為“扁食”。說正月七年級,“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餃子作為大年七年級的約定美食,可能是起於明代,而且還有在餃子中包物的特別遊戲內容。

5、清代《燕京歲時記》也說,七年級“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作角(餃)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這話就有些誇張了,改成“北國皆然”就妥帖多了。當然這裡的“國”,也許特指京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