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又稱什麼節日

來源:時尚少女範 3.14W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又稱什麼節日

重陽節是老人節,又稱敬老節。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近些年又被許多地方定為“老人節”、“敬老節”。我國古代以九為陽數,又是數中的最大者,九月九日兩陽相重,具有特殊的意義,所以被選為節日,名為重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給太傅鍾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民間認為,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出門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這樣可免除災害。這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據吳均《續齊諧記>稱,東漢年間,汝南有個叫桓景的人,拜道士費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二九相逢的這一天,將有災難降臨你的家鄉汝南,要想消災避難,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們全家人都要身背紅布袋,內裝茱萸,外出登高躲避。桓景依照師傅的話一一去辦,一家人在高山上過了一天,黃昏下山回到家裡一看,家中養的雞、狗、牛、羊全都暴死。桓景告訴師傅後,費長房說,這些家禽家畜代你的全家遭難了。從此,重陽登高避難的風俗就興起來了。

其實,這種說法充滿迷信色彩,是極不可信的。費長房、桓景是東漢時人,而過重陽節的習俗在秦漢之前就已出現。戰國時期屈原的詩中已有詠重陽之句。晉朝人葛洪的《西京雜記:》中說:“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El佩茱萸、食餌(糕)、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蓋相傳自古莫知由。”可見至晚西漢時期就有了重陽佩茱萸、吃花糕、飲菊花酒的習俗。魏晉時期,重陽節被賦予“長壽”的內容。《西京雜記》在記述重陽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吃花糕等習俗時,認為這些習俗令人長壽。到唐代時,重陽登高插茱萸以及賞菊之風更盛。每到重陽節,無論官民士紳,男女老少,都帶上菊花酒、重陽糕,佩上茱萸袋,成群結隊登臨高處,盡情玩賞秋色,呼吸新鮮空氣。或三五相邀,賞菊飲酒,高談闊論,互相唱酬,簡直到了無菊無酒不重陽,不插茱萸不過節的程度。連病魔纏身的詩人杜甫,也要“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這一習俗,一直綿延數千年。如民國時的《盤石縣方土志·歲時》仍可見這樣記載:“涼秋五月,塞外草衰,正是君人郊外遊覽、登高、作賦之佳節也。官署、學校及一般士紳,提攜酒肉,共赴郊外一遊,席地圍坐,飲酒猜拳,良有以也。”

歷代文人歡度重陽,登高賞秋,留下了無數的名篇佳作。唐初詩人王勃在重陽節與邵大震、盧照鄰同登玄武山,各賦詩抒懷。邵大震詩云:“九月九日望遙宮,秋水秋天生交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盧照鄰和詩日:“九月九日眺山川I,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王勃應聲相和道:“九月九日望方臺,他席他鄉送客懷。人今已厭南中苦,鴻雁哪從此地來。”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在行軍途中恰逢重陽,不禁為無高可攀、無菊可賞而深感遺憾,作詩日:“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特別是獨居他鄉的王維那首重陽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更為膾炙人:“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字裡行間情真意切,不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重陽登高插茱萸的風俗畫卷,還留下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名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