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引導孩子進行精讀教育 如何引導孩子進行精讀教育

來源:時尚少女範 8.84K
怎麼引導孩子進行精讀教育 如何引導孩子進行精讀教育

1、精其選。不是所有的書籍都值得精讀,古今中外,積累起來的書浩如煙海,但這其中有永久價值、真正值得精讀的還是少數。可以把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要精讀的,精讀是說要認真地讀,紮紮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第二類是可以泛讀的,泛讀是說可以粗枝大葉地讀,只要知道它大概說的是什麼就行了;第三類是僅供翻閱的,翻閱是說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不要一句話一句話地讀,也不要一頁一頁地讀,就像看報紙一樣,隨手一翻,看看大字標題,覺得有興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沒有興趣的地方就隨手翻過。自古以來,“時間”是一位最公正的評選家,歷來的人們,把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書,推薦給時間。時間照著他們的推薦,對於那些沒有永久價值的書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價值的書流傳下來。

2、解其言。我們心裡先有了這個數,就可隨著自己的專業選定一些須要精讀的書。在讀的時候,先要解其言。解其言說的是要攻破“語言文字”這一道關。語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別。不僅要認字,還要識字,弄清楚文字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語境中的具體意思。在攻這道關的時候,要先做些準備,用些工具,如字典和詞典等工具書之類。中國有句老話說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意思是說:一部書上所寫的總要簡單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說的話那樣詳細、囉嗦;他所說的話總比他想要表達的意思少。所以在讀書的時候,即使書中的字都認得了,話全懂了,還未必能知道作書的人的意思。

3、知其意。從前人說,讀書要注意字裡行間,讀詩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這都是說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這就是知其意。司馬遷說過:“好學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語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如果僅只侷限於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死讀書的人就是書呆子。語言文字是幫助瞭解書的意思的柺棍。既然知道了那個意思以後,最好扔了柺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得意忘言”。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過河拆橋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讀書中就是要過河拆橋。

4、明其理。上面所說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下,還可再加一句“意不盡理”。理是客觀的道理,意是著書的人的主觀的認識和判斷,也就是客觀的道理在他的主觀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觀、客觀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總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觀上的反映、體會和判斷,和客觀的道理總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錯誤。所以讀書僅知道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才不至於為前人的意所誤。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當然也是主觀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觀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較,互相補充,互相糾正。這就可能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意。這個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處理事務,解決問題。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裡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

5、讀書到這個程度就算是能活學活用,把書讀活了。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從前有人說過:“六經注我,我注六經”。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觀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為參考,這就是“六經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觀的道理,甚而至於沒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語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經”。只有達到“六經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