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芝李冰冰女神養成:經打擊方堅強

來源:時尚少女範 2.8W

終於,翁美玲的自殺,給這個半存希望半留絕望的時代,劃上了一個尾聲。和她情況類似的,還有最近為了TVB連續劇《女人俱樂部》彙集在一起的七位女星:李若彤、陳慧珊、袁潔瑩、李麗珍、江欣燕、張慧儀、葉蘊儀。

張柏芝李冰冰女神養成:經打擊方堅強

林黛

翁美玲

鄭佩佩

葉蘊儀

張柏芝

李冰冰

林黛

翁美玲

鄭佩佩葉蘊儀張柏芝李冰冰  ◎韓鬆落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網路開始流行“女神”一詞。所謂女神,是用誇張的手法,讚美那些曾經出現在我們視野裡的“最好的女子”。她們可能是明星,也有可能是隔壁班上的那個女孩兒。當然,最能經得起考驗的女神,還是以女明星居多。她們和我們有距離,媒體又在她們身上堆積了過多神話,使她們更具“神性”,就像比較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說的:“演員都扮演著神話性的角色,他們是我們認識生命的教育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女神,對於70後、80後來說,他們剛好可以看到一代女神的生命起伏,從她們的崛起、全盛到衰退。這一代人的女神,在全盛時期過去後,都在尋找出路,有的轉向幕後,例如陳沖;有的去體驗全新的領域,例如張曼玉;有的已經消失;有的還活躍在銀幕上,只是開始扮演別人的母親或者婆婆。

“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祕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這是網路流傳的疑似倉央嘉措詩。而“女神”們幫助我們認識生命,讓我們知道,要有許多種手段,許多次隱藏,許多次轉身,才能巧妙度過一生。總之,每個人都在設法經營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生命繼續充盈。

不過,女性經營生活的方法,一定會受到時代限定,即便女明星也不例外。當我們回顧這半個世紀女明星的人生選擇時,不能不覺得:女性的出路,是一點點擴張的;女性的自由,是一點點增加的;女性的命運,是最易被時代左右的一種。

剋扣自由

時間:六七十年代

路徑:自殺潮

代言:林黛 翁美玲

1964年7月17日,女明星林黛在寓所服食過量安眠藥兼吸入煤氣自殺。

她是四屆亞太影展的影后林黛。1957年,23歲的時候,就憑在電懋公司主演的《金蓮花》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隨後加入邵氏,又憑《貂蟬》、《千嬌百媚》和《不了情》在亞太影展上封后,創下四次成為亞太影后的紀錄。只是,1963年,李翰祥啟用樂蒂和凌波拍攝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為邵氏公司創造票房奇蹟,林黛感覺被冷落。某位導演,又趁勢在某天當眾罵林黛“你還神氣什麼?你已經一天不如一天地走下坡路了”,回到家裡的林黛又與丈夫爭吵,於是自殺,不幸成功,當時不過30歲。她不是唯一一個自殺的女演員。六七十年代,女明星自殺幾乎成為風潮,而且個個都曾自殺過兩次以上。

樂蒂也在稍後的1968年自殺,而列在自殺名單上的女明星,還有陳思思、白小曼、杜娟、莫愁、李婷。事業遇到瓶頸,自殺;感情遭遇危機,自殺;但她們並不完全是因為徹底的絕望而求死,往往是為賭氣,為抗議,甚至——為姿態。比如林黛,在給丈夫龍繩勳留下的遺書中這樣寫:“萬一你真的想救我的話,請千萬不要送我到公家醫院去,因為那樣全香港的報紙都會當笑話一樣地登了!只能找一個私人醫生,謝謝你。”她其實不想死,其實還有留戀,所以才留下遺書,囑咐搶救事宜,才在自殺之前精心梳妝打扮。她們以為自己死不了,醒來之後,問題都已獲得解決。

自殺既然被當作解決問題、重新整理人生的方法,就難免會用了一次又一次。曾經在徐克導演的一部以反社會人群為主角的電影《第一型別危險》中扮演女主角的林珍奇,也曾多次自殺。1973年加入邵氏之後,她兩次吞安眠藥意圖自殺。1976年6月,她又割脈自殺,幸得男友汪禹發現,將她送醫。在結婚息影多年後的2006年,她又因為丈夫僱的“巴士阿叔”陳乙東而與丈夫發生爭執,再度自殺,再度被救回。

自殺的為什麼是女人?為什麼多發在那個年代?為什麼在那之後,無論世事多麼離奇艱難、遭遇多麼恥辱不堪、自殺人數如何上升,都不再有女明星蜂擁自殺?大概因為,那個時代,剛給了女性一點自由,卻又不充分;給了她們一點允諾,卻處處剋扣。林黛的兒子龍宗瀚曾說:“那個年代她已經懂得自己成立公司,自訂合約保障自己,而且全是英文。以當年來講,男人都未必能做到這樣。但她只有靠演戲才能表現出她的能力,那個年代是男人的年代,女人再怎麼聰明,最多也只能做個高階祕書。做生意?不會有人願意和女人合作。”她們像是明朝人,被驟然運送到二十世紀,卻沒有獲得二十世紀的精神支援和政治保障。

終於,翁美玲的自殺,給這個半存希望半留絕望的時代,劃上了一個尾聲。

豪門婚變

時間:八九十年代

路徑:婚變門

代言:鄭佩佩 葉蘊儀

女神們有沒有別的出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的香港、臺灣,給出了另外一條出路:嫁人,最好能嫁入豪門。“老大嫁作商人婦”成了她們的共同命運,一旦婚姻出現波折,就得再度重返娛樂現場。

比如當年的“武俠影后”鄭佩佩。她在1963年加入邵氏電影公司,因為有舞蹈功底,被胡金銓導演看中,隨後在1966年出演電影《大醉俠》。在這部被視為新派武俠開山之作的電影裡,扮演女俠金燕子,由此一舉走紅。1968年的《金燕子》和《玉羅剎》,更是將她的女俠形象推向頂峰,她也在第二年被媒體選為“武俠影后”。但她卻在1971年淡出電影界,此後雖然斷斷續續出演過幾部電影,多半是客串。1983年,在胡金銓電影《天下第一》中,她也只是擔任配角以及舞蹈設計。直到1993年,藉助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正式復出。二十年時間,她形同退隱。

原因是,她在剛剛進入電影界時,就認識了後來成為她丈夫的原文通。原家多年經商,曾是邵氏電影在臺灣的代理商,算是個殷實家庭。而在鄭佩佩那代女性看來:“女孩還是以結婚為最終結局,必須要有happy ending,那有人願意娶我就趕緊嫁了”。而且,她的生育觀,也處處流露出特有的時代氣息:“覺得丈夫是單傳獨子,我既然做他的太太我就有這個義務,要把自己的肚子借給他生孩子。”

嫁去美國後,懷孕八次,生下四個孩子,以至於她後來自嘲說,在美國的20年,她只做了兩件事:懷孕和賺錢。為了生育,她給唐人街眾鄰留下的,就是一個孕婦形象;為了賺錢,她開舞蹈教室、電器行、做房地產以及影視公司。直到影視公司破產,她離婚,回到香港,再度出山。

和她情況類似的,還有最近為了TVB連續劇《女人俱樂部》彙集在一起的七位女星:李若彤、陳慧珊、袁潔瑩、李麗珍、江欣燕、張慧儀、葉蘊儀。

七個人裡,要數葉蘊儀的生平最離奇。當年,僅僅14歲的她,憑藉一張精緻出奇的臉孔,被星探發掘,成為耀眼偶像。但她在1995年才22歲的時候,架不住商人陳柏浩的狂熱追求,和他結婚,五年後離婚,並試圖重返娛樂圈,其間甚至化名去深圳當售樓小姐。

袁潔瑩也是和葉蘊儀同期出道的,九十年代是她的黃金時代,她主演的《廉政追緝令》和《人龍傳說》,都是風靡一時的電視劇,她是當之無愧的當家花旦,是熒屏上一道冷豔潔淨的光,但她在九十年代結束之後,退出了娛樂圈,再復出時,她的時代也過去了,甚至,連TVB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了。當然,還有陳慧珊,在丈夫破產後復出;張慧儀,1992年的馬來西亞華裔小姐,九十年代,也是她的黃金時代,後來,她復出,遭遇家暴。

她們的經歷,也解釋了一個現象,那就是,港臺女星為什麼會特別強調“退出”與“復出”,兩者都像是一個重大的儀式,而在內地女星身上,很少看到這種情形。那是因為,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臺灣,在這些傳統的力量沒被破壞的地方,家庭神話和夫權神話還牢不可破,即便是職業女性(哪怕是女明星),也把出嫁當做重大的人生契機,希望通過這個神話,一勞永逸地解決人生的全部問題。“退出”和“復出”,因此都格外慎重。

終於,家庭神話和夫權神話同時破產,婚姻,終於顯出本來面目,那不過是一段經歷,未必足夠託付全部人生。尤其是在2000年後,經濟的大起大落,婚戀觀念的轉變,都加速了家庭和夫權神話的破產,婚姻家庭,已經成為一個紙巢。

就像勞倫斯·布洛克的小說《八百萬種死法》中,那個自殺的女人留下的遺言所說:“無人願意為我一擲千金。無人願意與我共結連理。無人願意救我一命。我已倦於微笑。我已疲於奔命。美好時光已成過去。”

團隊凶猛

時間:當下

路徑:經營職業形象

代言:張柏芝 李冰冰

那麼,女神們,該怎麼經營自己呢?或許,在當下,唯一的出路是,不管是轉到幕前幕後,不管是扮演主角或者配角,先決條件是經濟和身心的獨立,為了實現這一點,必須要不停地經營自己的職業身份和職業形象。

當我們用香港和內地女星做比較時,特別能覺出職業形象的重要性。一個例子是張柏芝,她在1999年橫空出世,《喜劇之王》和《星願》裡的她,面容嬌豔欲滴,又珠光寶氣,一顰一笑都有微波漾開,她更有向著演技派進發的能力和決心,《白蘭》和《忘不了》,都在顯示這種決心。而娛樂圈的普遍情形是,有表現力的,相貌不夠上乘,有絕世之姿的,沒有表現力,她卻兩者兼具。在2000年,香港電影已經頹相初露的時候,她卻依然被視為未來巨星,被當做香港影人送給影壇的一件禮物。這種期望持續多年,甚至沒有因她個人生活的巨大變故出現更改。2010年年底,她復出時,片酬叫價千萬,人們依然覺得有說服力。她是稀缺資源,完全不可複製。

但婚戀變故損害了她,離婚大戰,以查小欣的爆料文拉開序幕,最後演變成轟動一時的娛樂事件。顯然,情事,是支撐一個明星形象的鋼筋,但只有情,卻又讓一個明星的形象顯得單薄。情事又往往多變,成為明星形象中最不可控的因素。

與此同時,內地明星,卻已經懂得建立團隊,搜謀智囊,為自己的事業紮根,使自己的形象進化,淡化性格中的感***彩,減弱緋聞在自己明星形象中的含量,增加文化、公益、公共事務等方面的內容,讓自己和團隊一起顯得凶猛,而不是讓自己的個性顯得凶猛,以此作為進駐主流社會的籌碼。伴隨著升級進化過程到來的,自然是利益。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李冰冰。十多年前,她還是黑龍江小縣城中的音樂教師,月薪不足200元,若非一飛沖天的夢想在心中激盪,大概也不會甘於拋棄所謂穩定工作,一口氣考入上海戲劇學院,從此越過龍門逆流而上。若當時的她有片刻的猶豫,刻意錯過某班火車,在某個當口傾向於退縮,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涕淚縱橫的影后就會換作另外一個人,娛樂圈就要缺少一位“勤勉領袖”,苦寒之地的小縣城卻不過多出一位當音樂教師的主婦。

出演《少年包青天》、《八大豪俠》,她的演藝之路起初走得波瀾不驚,儘管人們對她懷有期待,終於,2005年,朱孝天和李冰冰拍攝《天空之城》期間的緋聞,成為她星路的轉折點,她從此重整河山,成為媒體焦點。

而這一切,都有她的妹妹李雪的功勞。她大學就讀於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新聞專業,畢業後在杭州做了三年記者。但她從大一起,就在幾地奔波,為李冰冰張羅、出謀劃策,她建議李冰冰去北京,她替李冰冰梳理媒體關係,並從傳媒形象締造的角度出發,給李冰冰打造了一個職業形象。

這個形象包括銀幕形象,除此之外,還包括環保公益形象,這個形象在2009年後越來越鮮明,她參加了各種公益活動,獲得各種“環保先鋒人物”稱號,成為許多環保專案的形象大使。而她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報道和主持,則把這個形象推到了最高點。2009年,是李冰冰的明星形象完成年。此後的一切,因此順理成章。2012年,她成為倫敦奧運會火炬手。而這個公益形象,又反過來回饋了她的銀幕生涯,她在《生化危機5》、《變形金剛4》中的演出,給她開拓出一條國際化之路,讓她接下國際品牌的廣告大單,和這兩個形象的互動分不開。

今年7月11日,她更是和黃曉明、任泉一起,通過“羅輯思維”宣佈,他們創辦了一家名為StarVC的風險投資機構,正式進軍風投界,並宣稱“準備了足夠的誠意與資金,來尋找中國最有創新力的公司”。StarVC所貫徹的,是比較健康的投資風格,例如“不陽光不投”、“不大眾不投,企業能夠創造生活美學”、“不需要品牌支援不投”,甚至還要求潛在的合作方能善待員工,“企業員工幸福指數很高”。當然,比較讓人意外的一點是,他們不投影視公司,轉型的決心非常明確。

人類社會,永遠存在一種“青年崇拜”,而我們也正處在這樣一個青年崇拜揚頭的時間段,所有人沒頭蠅一樣,向青年人伸手求援,青年思想家手一揮,知識界隨之鼎沸,似乎社會的解藥就在前方;年輕女孩寫的宮鬥和職場小說,被認為是社會***的殘酷揭示,裡面那些閉門造車的橋段,被當做職場寶典。整個社會,開始向原始的生命力屈服,生怕被青年人丟下。

在這樣的時代,那些不再青春的女神們的出路,格外牽動我們的心神,她們在青春逝去後,怎麼轉身,如何安然於那些從前不會接受的角色?如何在婚姻破滅後,尋找一個更為牢固的信仰?但不管怎樣,時代還是在一點點前進,她們用自己處境的變化,展示著女性在時代進步中收穫的一點紅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