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黎明央視首播 揭祕秦人建國及崛起歷程

來源:時尚少女範 2.85W

由中共甘肅禮縣縣委、禮縣縣政府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製的兩集紀錄電影《帝國的黎明》將於10月11日、12日21點10分在中央電視臺10套播出。

帝國的黎明央視首播 揭祕秦人建國及崛起歷程

由中共甘肅禮縣縣委、禮縣縣政府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製的兩集紀錄電影《帝國的黎明》將於10月11日、12日21點10分在中央電視臺10套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首播。
秦,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的大一統帝國。但秦人建國及崛起的歷程,卻並不為人所知。甘肅禮縣秦公大墓中埋藏千年的文物重見天日,揭開了秦人早期都城西垂的神祕面紗。探尋早期秦人的崛起之路與開國曆程,《帝國的黎明》呈現了以禮縣為核心區的秦早期源遠流長的文化及其歷史遺產。永康籍獨立寫作者鄭驍鋒撰稿的節目《帝國的黎明》將於10月11日、12日晚9點,在央視十臺《探索·發現》欄目播出。《帝國的黎明》以劇情化手法,展現秦帝國的崛起歷程。並根據考古發現與對司馬遷《史記》的重新研讀,釐清了若干離奇史實,勾勒出秦人從卑微的牧馬奴成長為雄霸一方的諸侯,最終一統天下的歷史脈絡。《帝國的黎明》分為上集《西垂迷蹤》和下集《襄文開國》兩集。究竟天下初定的秦始皇,為何將首次遠巡的目的地定為隴西?大秦帝國的第一都城,究竟在哪裡?秦國真正的國

永康籍獨立寫作者鄭驍鋒撰稿的節目《帝國的黎明》將於10月11日、12日晚9點,在央視十臺《探索·發現》欄目播出。《帝國的黎明》以劇情化手法,展現秦帝國的崛起歷程。並根據考古發現與對司馬遷《史記》的重新研讀,釐清了若干離奇史實,勾勒出秦人從卑微的牧馬奴成長為雄霸一方的諸侯,最終一統天下的歷史脈絡。《帝國的黎明》分為上集《西垂迷蹤》和下集《襄文開國》兩集。究竟天下初定的秦始皇,為何將首次遠巡的目的地定為隴西?大秦帝國的第一都城,究竟在哪裡?秦國真正的國父,究竟是誰?這一系列謎題的答案,都將在本片中一一解答。

由中共甘肅禮縣縣委、禮縣縣政府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製的兩集紀錄電影《帝國的黎明》將於10月11日、12日21點10分在中央電視臺10套播出。

禮縣秦公大墓震驚世界
神祕“西垂”重回視線
二十世紀90年代,在甘肅隴南地區禮縣大堡子山一帶出土了大量先秦文物。因為文物挖掘是在基本失控的狀況下進行的,其中的大多數也已通過走私的渠道流失海外,所以現在尚無法系統地掌握出土文物的全貌。但是,通過文物挖掘後期專業考古人員的發現,彙總在海外面世的部分文物和目擊者的口述,基本可以推定在大堡子山先秦文物的出土是足以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事件。隨著禮縣秦公大墓被發現,在史籍上已經遺落兩千多年的神祕“西垂”,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大堡子山先秦文物的出土以確鑿的事實論證了“秦人發祥在西陲”的史學觀點。秦,這個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的偉大帝國,締造發展,前世今生,逐漸清晰起來。
鄭驍鋒介紹到,《帝國的黎明》主要講述剖析了秦始皇六合一統之前,秦帝國最初崛起的歷史。從重新細讀《史記》等大量先秦史籍,到找出當年秦公大墓出土的視訊資料,再到從禮縣博物館索取大量出土文物資料照片。為了這期節目,鄭驍鋒花費了整整兩個月時間,他說:“撰稿歷史類節目,最困難的就是獲取史料,理順史料,最後迴歸史料。對於歷史上的遺留問題,唯有將手頭上掌握的資料集齊、吃透,才有可能得到解答。至於片中所提,秦始皇為何將第一次遠巡的目的地定為隴西,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只有簡單的一句話:‘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秦始皇西巡目的何在?歷代史家眾說紛紜,這無疑就給探索歷史增加了難度。”
甘肅禮縣為秦國第一都城
秦始皇西巡意在報功先祖
嬴政西巡到底意欲何為?近代有學者研究指出,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西巡似乎帶有報功於先祖的目的,因為就在前一年,秦國終於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而秦人最初崛起,正是在帝國的西部,在秦始皇巡遊的路途中。究竟這種猜測是否真實?然而由於年代久遠、史料缺失,學術界至今無法確定。根據《史記》記載,秦人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都城,是咸陽西面的一個叫“西垂”的地方。大型陵墓群,也是判別都城位置的重要線索。秦人歷史上曾經有過四大陵園區。截至1987年,雍城陵園、芷陽陵園和始皇陵園都已先後被發現,但秦人早期的陵園“西垂陵園”卻始終沒有找到。

不過,西垂究竟在哪裡?歷代的史學家幾經考證,將西垂所在範圍大致圈定在今天甘肅天水西南一帶。至此,關於西垂,更精準的位置只有等待新的考古發現。1994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的一座春秋早期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便是後來震驚世界的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專家們確定,這應該是一個秦人早期的墓葬群。隨著考古的進行,大量的珍貴文物陸續展露在世人面前。這些風格獨特的文物,以及文物上的銘文,最終確定了禮縣大堡子山古墓葬群,即為秦西垂陵墓區。至此,以秦始皇陵為終點的秦人四大陵園悉數確認。順著“西垂陵園”這塊最後的拼圖,人們終於在甘肅禮縣山區,找到了這個神祕的西垂———秦國第一都城。“藉助史料和考古發現,我們終於有了進一步探尋秦帝國黎明時期的線索。但是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兩位墓主究竟是誰,仍然是一個謎。由於陪葬品的流失與破壞,考古工作進行得十分艱苦,也因此得出很多不同的結論。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界的觀點已越來越趨向一致:長眠於此的,最大可能就是秦襄公、文公父子。而嬴政西巡意在報功先祖也就八九不離十了。”鄭驍鋒說。兩個月的探訪伏案,根據考古發現與對《史記》的重新研讀,《帝國的黎明》最終成型。

由中共甘肅禮縣縣委、禮縣縣政府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製的兩集紀錄電影《帝國的黎明》將於10月11日、12日21點10分在中央電視臺10套播出。

一個真正的寫作者,
必須給筆下的文字以尊嚴
《眼底滄桑》是鄭驍鋒2011年出版的作品。本書為二十篇歷史文化散文的合集,特色在於由遺蹟切入,以當前的現場懷想曾經的現場,重新反思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角度獨特立意新穎;在此基礎上,力求揭示蘊藏在史料深處的人性,表達出歷史的滄桑與沉重。作為天涯論壇草根出身的作家,鄭驍鋒的文字既有網路寫手的時代性,也有網路文字所難具備的純文學氣息。《眼底滄桑》的其中一篇,寫到了位於金華的太平天國侍王府,他給這篇文章取名《褪色的天堂》。鄭驍鋒說早在金華衛校上學時,就多次去過侍王府,所以將它載入文化遊記《眼底滄桑》中也合情合理。《褪色的天堂》不僅描寫了金華侍王府的環境,還結合史料加入了筆者對於侍王李世賢的個人觀點。
關於寫作,尤其是歷史寫作,鄭驍鋒還有一點個人的感悟。他以為,一個真正的寫作者,必須給筆下的文字以尊嚴。對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的要求,也應該是對自己寫下的每個字的要求。“其實,任何寫作都應該做到這樣,只是歷史寫作尤其需要一種判斷的獨立性。當然,這就意味著孤軍作戰,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將主要目光投向過往的寫作者,嘗試著在當下,所謂的文學式微時代,進行一場文字價值的試驗。單槍匹馬而能安身立命,我想,這就是我能做到的對文字最大的尊重。曾經流行過兩句詩:‘你見,或者不見,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我認為,用這兩句詩來形容歷史也很貼切。既然已經成為歷史,也就意味著那段時間已被凝固、封存,無論後人如何評價,他們已經不悲不喜。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儘量尊重歷史,還原歷史。”
著名作家黑陶(著有《夜晚灼燙》、《泥與焰》、《漆藍書簡》、《綠晝》、《二泉映月》等散文集)曾這樣評價鄭驍鋒的作品,“他決非書齋型作家。經由他手誕生的每一個有關歷史的文字,都有旺盛的根系,這些根系,帶著中國的、現場和大地的強勁溫度和溼度”。從中藥師到獨立寫作者,鄭驍鋒用了二十餘載來積累歷史知識。也是這二十載光陰,成就了屬於他的中國三千年歷史長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