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努力成華語紀錄片重鎮:小情懷到大視角

來源:時尚少女範 1.93W

(記者 李君娜)經過兩年的拍攝製作,集合了上視紀實頻道和國內紀錄片製作精良力量的五部涉及人文歷史、社會政經的大題材紀錄片《天下華人》《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澳門紀事》《外灘》《教育能改變嗎》,昨起登陸上視紀實頻道黃金檔。

上海努力成華語紀錄片重鎮:小情懷到大視角

本報訊 (記者 李君娜)經過兩年的拍攝製作,集合了上視紀實頻道和國內紀錄片製作精良力量的五部涉及人文歷史、社會政經的大題材紀錄片《天下華人》《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澳門紀事》《外灘》《教育能改變嗎》,昨起登陸上視紀實頻道黃金檔。如此集中亮相似乎也成了紀錄大片 “上海模式”形成的一個訊號。

紀錄“大片”是趨勢

率先推出的這五部片子,是紀實頻道2009年啟動的 “國慶、文化、世博、環保”四大系列、十部重頭紀錄片中的重頭戲。其中,5集系列紀錄片《天下華人》展現一百多年來海外華人從最初的闖蕩、磨難,到積極參與當地事務、融入當地社會,並最終站穩腳跟,成為世界***新力量的悲歡故事。12集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是盧浮宮第一次對中國攝製組大規模開放,也是中國第一部深入探討東西方文化的大型紀錄片。2集紀錄片《澳門紀事》帶領觀眾領略澳門故事。由周兵執導的5集歷史人文紀錄片《外灘》通過外灘展示一百年來中華民族在上海這個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對於現代化的追求、對於民族振興的努力。

五部片子無一例外都屬紀錄“大片”。紀實頻道總監應啟明表示:“電影‘大片’的出現,是因為受到了電視技術的衝擊而應運而生,是要讓觀眾在影院裡看到電視上沒法感受到的畫面語言。同樣,紀錄‘大片’也是紀錄片的趨勢。一來,觀眾不希望看到‘自己用DV也能拍出來’的紀錄片;再則,觀眾受好萊塢大片的影響,對紀錄片的審美自然有更進一步的需求。 ”

題材“突圍”成主動

這五部紀錄片也是紀實頻道嘗試製造上海模式紀錄大片的實踐之一。之前,《共和國偉大工程》、《五十六個民族》、《大閱兵》、《上海2010》、《百年江南》等作品已在紀實頻道相繼播出。包括《天下華人》、《外灘》在內,這些題材突破了海派紀錄片擅長的表現市井生活、記錄小人物的創作模式,把觸角擴充套件到重大歷史事件及城市事件中。

業內人士認為,上海的紀錄片歷來有關注小人物的特點,有很強的人文意義,但社會影響力不夠。紀實頻道副總監幹超認為:“海派紀錄片在以前更側重於對普通人物的塑造,久而久之,等於把紀錄大片的話語權拱手相讓。這次紀錄片在題材上有了大突圍,既有緊扣歷史的《外灘》,也有非常人文的《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更有密切關注現實問題的《教育能改變嗎》。”

幹超說:“海派紀錄片並非沒有過‘大片’,但這些大片往往是應景的命題作文,像這次大規模‘主動出擊’尚屬首次。明年還計劃拍攝《大辛亥》和《江南船廠》等,紀錄片題材的突圍也是所有紀錄片人的一個探索。 ”

紀錄片的“上海模式”

什麼是紀錄大片生產的 “上海模式”?應啟明給出的答案是:“在海納百川的合作模式上打造具有中國大視角的滬產紀錄片”。

在此前提下,以頻道內部成員為核心的生產模式不再是單一模式,整合國內紀錄片領域的精英力量共同打造精品成為共識。如《外灘》、《當盧浮宮遭遇紫禁城》由紀實頻道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合作,廣受讚譽的紀錄片 《故宮》的總導演周兵擔綱執導;《共和國偉大工程》、《318國道》、《環保中國》也積極吸納京滬優秀的製作力量共同參與。其中《外灘》除了京滬兩地的紀錄片力量外,同時也吸納了國際的合作力量: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參與《外灘》的國際版製作。

應啟明認為:“合作模式更多樣化,有以紀實頻道為主體參與,也有頻道委託他方成為創作主體的,這樣也是為了讓紀錄片的人力資源、裝置資源、資金資源以及技術資源達到一個最優化的配置。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