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總導演平均年齡看漲 幕後老將追潮流很辛苦

來源:時尚少女範 1.23W

近年來春晚導演的平均年齡呈增加趨勢(左至右:馬東、張曉海、郎昆、金越)  本報資料小組通過統計29年來央視春晚總導演的年齡後發現,上世紀90年代總導演的平均年齡約為39歲,而近11年來增加了6歲,略顯老態。

春晚總導演平均年齡看漲 幕後老將追潮流很辛苦

近年來春晚導演的平均年齡呈增加趨勢(左至右:馬東、張曉海、郎昆、金越)

本報資料小組通過統計29年來央視春晚總導演的年齡後發現,上世紀90年代總導演的平均年齡約為39歲,而近11年來增加了6歲,略顯老態。

老將的閱歷固然豐富,但卻缺乏創新精神,再加上央視春晚的背後有很多超越文藝範疇的約束,近20年來春晚篩選節目的流程也未發生變化,這令“創新”成了絕大部分導演的難題。

總導演老化

青年邁入中年 推陳出新慢

根據統計不難看出,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的導演大都是年富力強的30多歲的青年一代,那個時代的春晚正代表了中國電視娛樂的最高水平。1989年出現了29年當中最年輕的一位導演,當時年僅29歲的張曉海和趙安一同擔任了春晚總導演。年紀最大的是1990年第五度擔任春晚總導演的黃一鶴,當時已經56歲。

而進入21世紀以後,昔日青年均徹底邁入了中年,卻仍有不少人活躍在春晚幕後。如1991年就擔任總導演的郎昆,2009年最後一次執導春晚時已經50歲;2008年,48歲的張曉海也第三次受命擔任春晚總導演。其他導演如袁德旺、金越52歲還曾單槍匹馬披掛上陣,固然有“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的氣勢,但難免給人保守的感覺。

人隨著年齡增大,經驗、閱歷固然增多,但熱情難免受到消磨,春晚導演也不例外。30歲的人和50歲的人辦晚會,風格肯定不同。從創新精神的角度來看,30多歲的人應該比四五十歲的人更有魄力,至少體能更加充沛,能夠承擔更多的壓力。

而90年代的春晚的確湧現出了《相親》、《超生游擊隊》等大量當時令人耳目一新的經典節目,推出了牛群、馮鞏這對給人留下極深印象的相聲搭檔,以及趙本山、趙麗蓉等小品大師。

相比之下,2000年以後的春晚推陳出新的速度變慢,至今飽受網友爭議。

80年代

年份 導演 年齡

1983年 黃一鶴 49

1983年 鄧在軍 45

1984年 黃一鶴 50

1984年 張淑芬 約40

1985年 黃一鶴 51

1986年 黃一鶴 52

1987年 鄧在軍 49

1988年 鄧在軍 50

1989年 趙安 30

1989年 張曉海 29

平均年齡約44歲

90年代

年份 導演 年齡

1990年 黃一鶴 56

1991年 郎昆 32

1991年 胡淼 約40

1992年 趙安 33

1993年 張子揚 37

1994年 郎昆 35

1995年 趙安 36

1996年 張曉海 36

1997年 袁德旺 45

1998年 孟欣42

1999年 劉鐵民 約40

平均年齡 約39

2000年至今

年份 導演 年齡

2000年 趙安 41

2000年 張曉海 40

2001年 王冼平 約40

2001年 王憲生 約40

2001年 金越 43

2002年 陳雨露 40

2003年 金越 45

2004年 袁德旺 52

2005年 郎昆 46

2006年 郎昆 47

2007年 金越 49

2008年 陳臨春43

2008年 張曉海 48

2009年 郎昆 50

2010年 金越 52

2011年 陳臨春 46

2011年 柳鋼 約40

2011年 馬東43

平均年齡 約45

注:平均年齡=總導演年齡總和÷總導演人次(非總導演人數)

流程繁複

20多年沒變篩選長達三個月

記者還發現,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春晚就採取“多層篩選”的方式選節目,這種形式20多年來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近10年來,央視春晚節目的篩選次數反而增多,一般要經過4到7次篩選和4次彩排,一個節目從創作到通過篩選再到最後演出,平均歷時長達三個月。

據一位春晚相聲類節目的資深編劇介紹,按照慣例,春晚導演組會先組織節目,一般從春晚常客、年度新秀等熱門人選中篩選。選好後各個節目便依次接受篩選,每次篩選五個節目左右。

篩選前一天晚上,導演組會進行內部篩選,第二天再接受評審組的篩選,評審組由央視領導、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組成。“其結果共有三種:淘汰、修改、通過,但直接通過的少之又少,被斃或要求修改的最多。修改後,則需進行復審,參與第一次篩選的一般趕第三次篩選。以此類推,非常複雜。”這位編劇說。

由於春晚節目組有這樣的規矩:不管多大的腕兒,只要想上春晚,就必須按部就班參加篩選、彩排(趙本山享受一定特權)。正是這繁瑣的準備流程,令許多檔期纏身的大腕難以接受,屢屢止步春晚。

案例

止步於春晚的大腕

◎“四大天王”聚首泡湯

以2011年春晚為例,四大天王有望在兔年春晚重聚的訊息並非捕風捉影,但由於四大天王無法協調好檔期一同前來參加春晚的審查,此事最終泡湯。

◎蔡明原本搭檔郭達

郭達原本要和蔡明搭檔出演小品《新房》,但春晚三審時郭達在外地拍戲,分身乏術,只好退出,改由劉威上陣。

◎姜昆黃巨集有點“煩”

除了檔期方面難以協調,節目反覆修改也令許多編劇和演員頭痛不已。

上了20多年春晚的姜昆就表示,一次次被審和修改確實讓人有點兒煩。 黃巨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說過,希望審查部門除了在藝術上幫助提高之外,對作品能更寬鬆一些,那樣作品也許能更鮮活。

創新困難

尊重傳統 顛覆性改變很難

每年春節過後,關於春晚創新的話題總是被反覆提起。很多網友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回憶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春晚的經典節目,然後發出春晚不思進取的慨嘆。

其實,任何一位春晚導演都希望在自己經手的這一年裡辦出特色,只是春晚背後還有很多超越文藝範疇的約束,令絕大部分導演必須按照既定的道路,中規中矩地完成使命。

擔任2011年央視春晚總導演之一的馬東在接受《北京日報》採訪時明確表示,春晚不是導演的藝術,它本身是一個國家層面的行為,是由現行的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氛圍所共同決定的,絕不是任何導演能夠去左右的事情。“從導演工作層面,你首先得尊重這29年來約定俗成的傳統,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努力去創新。如果你把這個傳統顛覆性地改變了,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馬東表示。

另一位2011年央視春晚總導演陳臨春則表示,其實拿現在的春晚跟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春晚放在一塊看,很多地方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但這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我們要漸變,你不能一夜之間顛覆。”

很多人常以近年來辦得風風火火的各衛視春晚“擠對”央視,嘲諷央視導演們思路老套,難接“地氣”。曾兩任春晚總導演的袁德旺表示,央視春晚的編輯思想、表演形態等方面的包裝都要規範,不能留有稜角。“有些話在地方衛視可以說,在央視不可以;有些表演形態,在地方衛視可以,在央視不可以。”袁德旺說。

據馬東透露,今年春晚籌備階段也準備了幾個南方地域特色明顯的作品,試圖有所突破,可惜最終未能通過現場觀眾這道坎。“我們其實在南方節目上下了極大工夫。湖北有兩個小品節目,經過了幾十稿的修改,也通過了審查,但是沒有成功;還有一個上海的作品,也是我們力推的,最後也沒上去。彩排的時候橫向一拉線,歡喜度上能不能符合春晚要求,觀眾是否認可,一比就很明顯。”

業內支招

加入新面孔 草根演員登臺

2011年央視春晚的一大亮點就是草根演員,無論是《我們工人有力量》的平民舞者,還是旭日陽剛、西單女孩這樣的平民歌手,均受到了絕大部分觀眾的交口稱讚。

陳臨春今年是第二度擔任春晚總導演,他接受採訪時屢次提到了“開門辦春晚”的概念。“草根明星今年是第一次上春晚,我們覺得應該算是‘開門辦春晚’的一個很好的舉措,而且這個門比往年開得還更大一點。事實證明只要把優秀的節目搬上春晚的舞臺,能夠把門打得更開、深入更遠,肯定受歡迎。”陳臨春表示,之所以會邀請草根明星,歸根到底還是春晚需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能讓觀眾產生共鳴的節目,這也是“開門辦春晚”的宗旨。“只有和觀眾同步,只有把這個門越打越開,大家才更容易接受。”

今年春晚的魔術節目同樣和過去有了很大不同,至少導演們大膽更換了超人氣魔術師劉謙,並改變了魔術節目形式。對此,陳臨春坦言,其實他們是希望這種改變能讓觀眾把興趣從魔術揭祕變為魔術欣賞,從而保護魔術這門藝術的發展。春晚導演似乎也在試圖通過節目向觀眾傳遞一種文化資訊,不論效果如何,這種嘗試應當被認可。

語言類節目總導演馬東同樣邁出了相當大的一步,今年在各小品中均加入了從未上過春晚的“新面孔”,反響很好。“這給了我們自信,春晚的舞臺可以打得更開,可以請更多沒有涉足過這個舞臺的、大家喜歡的演員到這兒來。”馬東說。

文/記者邵靖朱玉婷

製圖/肖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