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總動員》啟示錄:動畫產業路在何方?

來源:時尚少女範 1.73W

《熊貓總動員》的德方製片人勳曼和導演格里格,一個出生在中國東北,一個是“詠春弟子”,都有著濃濃的中國情結,同時他倆也都是傳統迪士尼動畫的擁躉。中國有市場,歐洲有技術,在這種情況下,想突破好萊塢的圍城,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合作,倒有點一拍即合的意味。

《熊貓總動員》啟示錄:動畫產業路在何方?

3D動畫電影《熊貓總動員》將在大年七年級上映

熊貓潘迪的造型基本融合東西方觀眾的審美

影片中的畫面頗有中國水墨畫的風格

趙忠祥、何炅、李揚、黃健翔等名嘴為該片配音

策劃:本站娛樂策劃組 撰文:胡獻章

2月3日,大年七年級,《熊貓總動員》的上映將讓已經被網友們戲稱為“動畫檔”的春節電影市場再一次升溫。

《熊貓總動員》講述了熊貓潘迪帶領族群走出險境,一隻熊貓以一己之力拯救了整個熊貓物種的故事,這聽上去有點像是一部熊貓版的《小鹿斑比》,製片人米歇爾o勳曼則形容此片是“一封潘迪寫給全世界孩子的‘情書’。”

當然,為了寫好這封“情書”,影片的主創可沒少花心思。《熊貓總動員》保留了最具動畫片特點的二維手繪為特色,但因其獨具特色的後期,使電影的主創人員又有著“將用《熊貓總動員》來創立2D電影轉化成3D電影的業界標準”的自信,坦言它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將帶給觀眾“堪比《阿凡達》的觀影體驗”。

電影的幕後主創團隊也頗具特色,是由中國、德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多國部隊”構成,而且個個都是頂尖高手:導演格里格·瓦林曾在《獅子王》裡擔任主創;負責完成所有分鏡頭的原畫圖稿的西班牙普約爾兄弟早在“米老鼠與唐老鴨”時代就開始為迪士尼繪圖;負責3D合成的比利時烏多兄弟的上一部作品是剛剛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的《凱爾經的祕密》……

這一系列響噹噹的名號背後,是全球3.5億人民幣的國內動畫影史最高投資,以及中歐跨國合作的全新模式。片方認為,“這是一次由中國與歐洲聯合起來對抗強大好萊塢作品的實驗。”製片人陳曉翔表示很希望和將要上映《功夫熊貓2》較量一下:“看看是我們中國的熊貓好看,還是好萊塢的好。”

3D畫面會不會令人驚豔,超強投資是否能收回成本,中歐合作的獨特模式究竟有沒有能力抗衡好萊塢,又將為中國動畫電影市場帶來怎樣的思考和啟示?這是《熊貓總動員》上映前夕面臨的最熱議的話題,在歐洲高昂製作成本能否帶來相應價值的思慮之外,這樣的模式或許將為國內動畫產業更多走向國際市場拓出新路。

目錄

壹 技術改良:3D技術能否讓2D手繪重生?

貳 全新模式:中歐跨國合作 聯手對抗好萊塢?

叄 意義價值:熊貓啟示錄~動畫產業路在何方?

《熊貓總動員》的德方製片人勳曼和導演格里格,一個出生在中國東北,一個是“詠春弟子”,都有著濃濃的中國情結,同時他倆也都是傳統迪士尼動畫的擁躉。中國有市場,歐洲有技術,在這種情況下,想突破好萊塢的圍城,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合作,倒有點一拍即合的意味。

西班牙著名畫師普約爾兄弟負責《熊貓總動員》手繪

壹 技術改良:3D技術能否讓2D手繪重生?

好萊塢動畫界瀰漫的“2D已死”的說法令許多創作者痛心,但用3D合成技術包裹“純手繪”核心,創作出的動畫電影是否真的能令2D“借熊貓還魂”?似乎還是個未知數。不管怎樣,《熊貓總動員》採取不同於好萊塢所盛行的CGI製作3D動畫的技術手段,將畫面與中國水墨畫風格相結合,最終形成的3D影片,或許別具特色。

《熊貓總動員》的德方製片人勳曼和導演格里格,一個出生在中國東北,一個是“詠春***”,都有著濃濃的中國情結,同時他倆也都是傳統迪士尼動畫的擁躉。

而近年來最讓他們痛心的,就是好萊塢動畫界“2D已死”的概念。勳曼博士坦承,《熊貓總動員》和過去以往所有的3D動畫都不一樣,“它更像是一次實驗,藉助3D透視合成技術幫助2D重生。我們想證明,2D是可以做成立體3D的效果的。”

而《熊貓總動員》的導演格里格也曾在預告片裡說過:“動畫就是在探索幻想,你可以去複製、模仿自然,但當你擁有了這樣強大的技術,為什麼還要模仿,對我來說,動畫就是想像力的延伸……”

他們的這種自信,就是來自於《熊貓總動員》創作團隊兼具手繪動畫細膩感和3D視覺效果的強大技術支援。而很巧合的是,為電影提供手繪技術和3D支援的,分別是來自西班牙和比利時的兩對兄弟搭檔。

手繪動畫:連線起來有70公里的手繪畫幅

負責這次《熊貓總動員》全部的分鏡頭手工繪畫的是西班牙的普約爾兄弟,他們是迪斯尼在歐洲最著名的畫師。

雖然美國的動畫已經以電腦製作為主,美國的動畫電影人已經號稱美國沒有“動畫繪製人”了。但在熊貓總動員的主創人員看來,CGI製作的3D形象太過生硬呆板,無法具有手繪的敏感和生動,柔美和可愛程度也會遜於二維形象,也只有手繪帶來的可愛形象和豐富的表情,才能把製片導演想要的最佳效果表現出來。

當然,要達到最佳的影像效果,也意味著更多的付出。普約爾兄弟曾這樣對媒體描述他們的工作過程:“《熊貓總動員》的鏡頭一共有1700個,而一般的動畫片只有1100個;每個鏡頭都要畫二十張左右,全片的畫幅一共有25萬張,把這些故事版的張數連線起來……”弟弟希拉里把兩手張開,做了一個誇張的姿勢,“大約有70公里吧!”

3D光影:透視3D讓人身臨其境

將手工繪畫變成3D,把光和色彩更好的體現出來,是一件絕對意義上的技術活兒。也基本上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但在比利時烏多兄弟創造性的技術之下,手工分層製造3D透視效果成為了現實。

“把2D形象做成3D效果以前幾乎是沒有的,沒有這個專門技術,我們自己沒有,市場也沒有。”烏多兄弟開始面臨的是一個難題,但他們創造出了一個革命性的技術,並專為《熊貓總動員》這部電影設計了一個軟體,解決了這個問題,才第一次合成出這部非CGI的傳統手繪動畫電影。

對此,電影的中方製片人陳曉翔對電影“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十分自信,他很肯定地說:“你到時候進影院看,會感覺跟以前的3D電影完全不同。因為我們在每一個畫面的每一層都摳了3D的效果。你以前看到的,覺得不明顯的3D,那可能只摳了兩層,但我們這個都是八九層摳出來的。”

《熊貓總動員》的導演格里格曾是《獅子王》的執行導演

貳 全新模式:中歐跨國合作 聯手對抗好萊塢?

中歐跨國合作,主創人員來自世界各地,這樣的創作模式在當前的動畫市場勝在夠特別,也有利於更多的國產動漫作品走向國際市場,具備國際競爭力。不過與中國相比,好萊塢動畫電影不僅技術精良投資可觀,票房也往往能輕鬆過億。可見產業模式固然重要,技術與內容也不容忽視,《熊貓總動員》能否取得可觀票房,在其獨特合作模式之外,為叫板好萊塢再度增添底氣?

縱觀世界的電影格局,倒有點像是中國古代的戰國爭雄。美國的好萊塢產業好比強秦,一家獨大。雖然歐洲、中國、日本的電影也各有特色,但都不足以跟強大的美國動畫抗衡。

有資料顯示,好萊塢電影總票房佔全球票房的近70%,而從海外市場得到的利潤,則佔總票房收入的一半左右。美國電影已經不再只是美國的,而是幾乎成為世界電影,無處不在。

近幾年來,中國電影票房雖然增幅全球最快,足以吸引全世界的關注,但這種增長的背後,製作技術、藝術想象等尚有很大差距;而電影業相對發達的歐洲,也同樣遭遇到美片氾濫、自產凋零的尷尬局面。不僅70%的票房收入給了好萊塢大片,本土的各種技術和人才也淪為給好萊塢電影打工的尷尬境地。比如,《2012》很多特技都是德國做的、《阿凡達》很多具體工作也是在歐洲完成、《指環王》更是在澳洲、紐西蘭、歐洲等多地拍攝製作,但最後的成片,卻依舊打著“好萊塢出品”的商標。

中國有市場,歐洲有技術,在這種情況下,想突破好萊塢的圍城,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合作,倒有點一拍即合的意味。

於是,《熊貓總動員》由中國和德國雙方完成前期形象定位和設計,然後在西班牙進行手繪動畫,再送到比利時進行3D透視效果合成,最後回到德國做後期。這種“多國部隊”進行製作,各取所長,各司其職的動畫電影運作模式也就應運而生。

而在此次合作中,中方不僅享有平等對話權利,更擁有亞洲和北美的電影版權。

《熊貓總動員》的中方製片人陳曉翔說,這種嘗試其實源於製造業市場的啟發,“美國生產襯衫的公司在國內可能只要把定位和設計做好,製作加工則由非洲或者亞洲的公司完成。”而與國際團隊的合作,好處也顯然易見,不但“能夠獲得世界最好的技術、創意”,而且可以實現“多國部隊”共擔風險。

陳曉翔透露,這次的合作除了各國公司均有一部分現金投入,除此之外發生的成本則以擁有影片的區域版權作為回報,無形中化解了許多投資風險。利用各國的發行優勢,《熊貓總動員》的版權已經賣到了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僅版權一項,就已經為還未上映的《熊貓總動員》回收了六成的成本。而好萊塢幾家大公司也有購得該片北美地區版權的意向,“如果以目前的價錢賣出,《熊貓總動員》在上映之前,成本就能完全收回。”陳曉翔這樣說。

不過,更讓沒有了票房壓力的陳曉翔興奮的,是他“找到了一條對日後電影國際製片模式有益的路子”,而這“可能也是許多中國製片公司在探索的道路”。

《熊貓總動員》的德方製片人勳曼和導演格里格,一個出生在中國東北,一個是“詠春弟子”,都有著濃濃的中國情結,同時他倆也都是傳統迪士尼動畫的擁躉。中國有市場,歐洲有技術,在這種情況下,想突破好萊塢的圍城,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合作,倒有點一拍即合的意味。

3D技術與中國風手繪的結合能否被觀眾認可?

《熊貓總動員》比利時3D合成製作現場

西班牙《熊貓總動員》手繪動畫工作室

叄 意義價值:熊貓啟示錄——動畫產業路在何方?

3.5億投資在好萊塢看來只是中低成本,但在國內電影市場堪稱大手筆。小成本製作拼的是創意,大片則或多或少有“砸錢”之嫌,網友們也大多抱有一絲猶疑;“全球首部手繪3D電影”算是迂迴迎擊好萊塢的一招,將3D技術與中國風手繪結合,這種獨特的表現方式能否被看慣了好萊塢CGI製作3D動畫的中國觀眾所接受?多國合作的產業模式剛剛開始嘗試,在歐洲高昂製作成本能否帶來相應價值的思慮之外,或許這樣的模式也將為國內動畫產業更多走向國際市場拓出新路。

看看當下世界的動畫大國美國和日本,一個有“好萊塢”大片式的強大資金和技術後盾,以誇張的人物、滑稽的動作、緊張的情節,搞笑的臺詞著稱。《獅子王》、《玩具總動員》等經典都可謂是動畫電影的標杆。而日本的動畫則更唯美,也更注重內涵,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更是日式動畫的招牌,《天空之城》、《千與千尋》、《風之谷》……同樣也不泛忠實粉絲追捧。

相比之下,中國動畫片起步並不算晚,如果從皮影戲時代開始算起,還可以說是動畫之鼻祖。建國後也有《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佳作風頭一時無兩,讓美國人在當年也感嘆無法比肩。但在此後卻逐漸走向沒落蕭條。

單調生硬的色彩,粗糙的人物造型,幼稚的劇情,更別說毫無童趣的濃濃說教味兒……讓觀眾漸行漸遠,電視機裡的動畫都少有人看,更別說花錢進影院。這一切導致的結果就是“國產動畫電影賠錢”的業內共識。

投資5000萬元,僅取得票房730萬的《超蛙戰士之初露鋒芒》,投資1.3億、票房340萬的《魔比斯環》,投資1千萬、票房41萬的《閃閃的紅星》……一部部國產動畫電影,只能用“血本無歸”來形容的票房成績為這一“業內共識”新增著註腳。

其實,這樣的票房成績很大程度上是創作者自己都沒有把動畫電影當成是一個電影型別,而是當成了純粹的“兒童片”。在英語中,漫畫要分為兒童看的“CARTOON(***)”和青少年看的“COMIC(漫畫)”,而在動畫電影中也是如此。動畫電影,不應該只是“小孩子看的”的幼稚園作品,而是“3到100歲”的觀眾都能從中得到樂趣的一個龐大電影型別。

自2006年以來,動畫電影票房佔中國電影總票房的比例已從7%提升到17%。截至2010年8月,中國內地上映國產動畫電影共8部,取得票房1.64億元,已基本達到2009年全年1.68億元的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總額。

中國的動畫市場已經啟動,並在飛速增長,這近五分之一的市場蛋糕是每一個電影人都不能忽視的。但與此同時,這塊動畫蛋糕中的80%,卻被海外動畫電影拿走了。這就是擺在中國動畫電影面前的機遇和壓力。

據前段時間的媒體報道,國產動畫電影《夢迴金沙城》憑藉“純手繪”、“畫面唯美”、“製作技術精良”等因素將報名角逐明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而這部千萬投資的動畫電影在國內靜悄悄地上映了10余天,票房實際只有100多萬元。業內人士分析該片的主要問題在於:“故事和主題比較巨集大,整體上更追求藝術性,少了一些時下流行的商業元素,影響了觀眾的接受程度。”

而央視少兒頻道熱播的國產動畫《心靈之窗》更是被指與日本動畫《秒速五釐米》畫面雷同。這樣的形式面前,忽視市場閉門造車式的埋頭苦幹或是想要偷機取巧都是難有效果的。而有業內人士認為,《熊貓總動員》用投資、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啟大門勇敢的走向先進的國際動畫市場,倒有著中國當年“開啟國門,改革開放”式的魄力,也有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中國式智慧。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文化也必將繁榮,這是一個規律。而中國動畫片的發展,同樣也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在2011年的春節上映的三部國產動畫電影,就在不經意中代表了中國動畫片的三個努力方向。《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兔年頂呱呱》吸引著因電視傳播而已成忠實粉絲的小朋友,《老夫子》吸引著暗藏懷舊情懷的大朋友,《熊貓總動員》則用先進的國際化運作模式,把目標定為“從三歲到100歲”的廣大觀眾。

當然,不論是從培養小觀眾開始,還是用懷舊經典起手,從觀眾的角度出發,從市場的角度出發,有童趣,打動人的動畫片永遠不會缺少觀眾。而且,中國動畫電影也有著全世界最得天獨厚的資本,那就是無人能及的巨大市場。

正如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金德龍所說,把當前最先進的3D技術與我國的水墨寫意藝術很好地結合,無疑開闢出一條讓中國的傳統藝術通過電影走向西方電影市場的新渠道。而跨國界合作也有利於更多的國產動漫作品走向國際市場,具備國際競爭力。暫且不提這隻走出國門又重回故里的3D熊貓,能否博得更多觀眾的喜愛,單說其技術手段、產業模式,或許將為國產動畫走向何方,帶來全新的啟發與思考。(胡獻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