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阿弗萊克:十五年從演員到導演(圖)

來源:時尚少女範 2.75W

阿弗萊克與最佳導演得主李安擁抱。15年前的1998年,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本-阿弗萊克與好友馬特-達蒙憑《心靈捕手》獲得最佳原創劇本。十五年前,本-阿弗萊克憑《心靈捕手》獲得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

本-阿弗萊克:十五年從演員到導演(圖)

本-阿弗萊克在領獎臺上。

阿弗萊克與最佳導演得主李安擁抱。

15年前的1998年,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本-阿弗萊克與好友馬特-達蒙憑《心靈捕手》獲得最佳原創劇本。

阿弗萊克在《逃離德黑蘭》拍攝現場。

“十五年前我站在這領獎臺上,當時我完全不知道我在幹什麼……我想告訴你們,生活中摔倒了沒關係,因為那是必經之路,重要的是你能再站起來。”憑《逃離德黑蘭》在第85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最佳影片後,本-阿弗萊克在領獎臺上說。

十五年前,本-阿弗萊克憑《心靈捕手》獲得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作為一個演員,他在《莎翁情史》、《珍珠港》中都有令人難忘的表現,但並未獲得過任何奧斯卡的表演類獎項。他現在的另一個身份是導演,總共才拍攝了三部電影,最新的這部《逃離德黑蘭》,剛剛在奧斯卡獲得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等獎。他的對手,有斯皮爾伯格,也有李安。他是怎麼做到的?有評論如此總結:“他少年成名,然後接連遭遇感情危機,事業危機,但他並沒有放棄夢想,他是標準的美國勵志夢。”

A

從演員到編劇、導演:“我知道香腸是怎麼做出來的”

雖然沒有在奧斯卡上得過任何表演獎,但本-阿弗萊克並不是第一次捧回小金人。早在1997年,阿弗萊克就與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馬特-達蒙合寫了劇本《心靈捕手》,該劇本被米拉麥克斯電影公司搬上銀幕,讓兩人親自參演。最後,阿弗萊克和達蒙一同收穫了奧斯卡及金球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當時阿弗萊克27歲,人們稱他為“好萊塢新生代天才影人”。

2007年,阿弗萊克導演了處女作《失蹤寶貝》(Gone Baby Gone)。由於害怕,他自己沒有在片中出演。2010年,阿弗萊克又開始《城中大盜》(The Town)的執導計劃,這回他打算自導自演。他打了一圈電話,向凱文-科斯特納、羅伯特-雷德福、沃倫-比蒂取經,這三個人都曾自導自演。“儘管提到的方式不同,但他們都告誡我的一點是,確保你自己有足夠的拍攝時間。一般來說,因為你不想讓自己顯得像個大牌主角,你會刻意縮短自己的拍攝時間。比如說一場戲你們有三個人,你會給A演員拍10個take,給B演員拍15個take,這時候時間已經很緊迫了,所以出於客氣你就趕緊給自己拍上一個take,就趕著去拍下一組。”於是阿弗萊克照做了,“在第一天,當我給自己拍到10個take的時候,我感覺到劇組的人都在對我翻白眼。”不過最後,這部電影獲得了相當賣座的成績。回顧頭兩部電影,阿弗萊克稱自己拍得“很痛苦”。

但正由於這兩部電影獲得的高評價,阿弗萊克贏得了信心。對於自己演而優則導,阿弗萊克比喻稱,“我知道香腸是怎麼做出來的。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出一根好香腸來,但我知道怎樣走進香腸工廠,然後把餡料填進去。”馬特-達蒙稱讚,“對導演他真的很在行。例如《城中大盜》,我讀過它的劇本,然後放棄了。(當我知道他接了這個劇本)我打電話給他說,‘你是瘋了嗎?這劇本不好。’但他說,‘不,接下來我有六件事要一一去做。”

B

拍《逃離德黑蘭》:打破常規,尊重真實

他的第三部電影便是去年的《逃離德黑蘭》。這部電影根據《連線》雜誌2007年刊載的一個真實故事改編,故事發生在1979年。阿弗萊克本人飾演一位CIA營救專家,假扮成一位並不存在的科幻電影的製片人,來到德黑蘭,試圖營救六名被困在伊朗的美國人。不同於以往兩部在美國本土就能拍攝完成的電影,這部電影要玩得大一點。“我不想繼續在波士頓拍攝了。”於是,這部電影除了洛杉磯、華盛頓外,還赴伊斯坦布林取景。

這是一部以中東為題材的電影,而阿弗萊克大學時所學的專業就是中東問題。“我在大學裡學的就是這個,而且也一直很關注這方面的事情。當我知道了CIA組織策劃的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一定要拍這部電影。這是我的領域,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事情。我在念書的時候,還寫過有關論文,只是我沒有從那個專業畢業。不過又有什麼關係呢?拍攝戰爭電影的人未必會打仗,我只是想把這故事講出來而已。”

定下計劃之後,阿弗萊克便開始做細緻而大量的功課,去實地走訪,看資料研究,對史實進行考證和調查,“要決定哪些可以留在電影裡,哪些需要剔除。因為除了還原歷史外,我還要考慮這部電影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而為了拍好這部電影,阿弗萊克還約見了C IA前“偽裝高手”門德斯先生。“我和他約在著名的CIA出沒的酒吧,我想一定要在他身上發掘到可以用在角色身上的有趣特質。但當這個寡言少語甚至有點遲鈍的人出現在我面前時,我有點慌了。”於是,阿弗萊克決定打破常規,尊重真實。“我寧願這個人物的天賦是隱藏在故事背景中的,他畢竟被委以冒著生命危險營救六個人的重任。”

C

從今往後:“我會被看成是好萊塢的某種大人物”

《逃離德黑蘭》被認為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同時也不失喜劇因素和戲劇張力。《芝加哥太陽報》稱讚該片“引人入勝”、“出人意料的有趣”。《紐約時報》稱,“這將會讓他成為一個在鏡頭前和在鏡頭後都一樣傑出的好萊塢弄潮兒”、“阿弗萊克天衣無縫的導演使得他一躍而成為能夠生產有思想深度的娛樂作品的好萊塢影人”。在多倫多電影節的首映禮上,《逃離德黑蘭》獲得了全場起立致敬,這個禮遇奧斯卡獲獎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也得到過。這是一個很好的先兆。果然,在這個頒獎季,《逃離德黑蘭》得到了幾乎所有頒獎禮的垂青,其中包括金球獎最佳影片、美國導演工會獎最佳導演、BAFTA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就這樣,本-阿弗萊克完成了從最初粉絲口中的“小本”到今天的“本尊”的進階。在《逃離德黑蘭》獲得成功後,他說,“我曾是一個到處試鏡的無名小卒,後來我被人看做是冉冉升起的年輕天才劇作家、奧斯卡獲獎者,再後來我成了炙手可熱的演員,再再後來我又成了復甦了的導演。我想現在我會被看成是好萊塢的某種大人物。”

現在回顧阿弗萊克在領獎臺上的話:“生活中摔倒了沒關係……”原來,他曾在2001年進過戒酒所。2003年,他在拍攝《鴛鴦綁匪》(Gigli)期間,和珍妮弗-洛佩茲相戀,並於同年火速訂婚,計劃於次年舉行婚禮,但在媒體的壓力下,兩人以黯然分手告終。而同時期阿弗萊克拍攝的包括《鴛鴦綁匪》在內的數部電影都遭到了票房慘敗的厄運。現在,他終於可以說:“再站起來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