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聲的老公張德林談京劇 張德林將守望國粹

來源:時尚少女範 3.19W

和梅蘭芳大劇院的總經理張德林、餘聲夫婦認識已是多年了。在經營梅蘭芳大劇院之前,張先生更像是一位京劇的“超級發燒友”,請各界名家一起玩玩票一直是朋友圈子裡的……

餘聲的老公張德林談京劇 張德林將守望國粹

京劇繼承了“文以載道”的傳統美學精神,傳播著中華傳統的仁義禮智信。京劇藝術是經歷了世態炎涼、體悟人生況味的成熟的中國人最愛欣賞的藝術;執著京劇藝術的人還將在這條“守望國粹”的道路上堅守下去、寂寞下去……
如果你晚上路過北京西二環官園橋東南角,就會被一個精緻、典雅的紅色玻璃幕牆建築所吸引,在夜空的掩映下,它繁星點點、絢麗多姿,幕牆外的路人忍不住對它仰望良久,而幕牆內的觀眾對它有口皆碑,這個眾所矚目的國粹殿堂,就是梅蘭芳大劇院。
其實,和梅蘭芳大劇院的總經理張德林、餘聲夫婦認識已是多年了。在經營梅蘭芳大劇院之前,張先生更像是一位京劇的“超級發燒友”,請各界名家一起玩玩票一直是朋友圈子裡的“定期活動”。因此,在與張先生交往的這些年裡,從未將他和“企業家”、“商人”這些頭銜聯絡在一起。
張先生從學生時代起就酷愛讀書,有著文學家的夢。年長後,搏擊商海,事業有成,但他一直情繫書文,並師從歐陽中石先生。“不可一日不寫字”是張先生最愛說的一句話。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張先生在幾年前出版的書法集——《故事新說》,張先生模仿魯迅先生《故事新編》之法,將30餘篇寓言體笑話彙編成冊,篇篇鍼砭現實中的庸俗、酸腐、偽道、浮躁之風,借古諷今,並由李濱聲先生配漫畫圖,真可謂心血之作。
當年,張先生潛心創作此書,每篇文章都是將手寫的楷書、草書親自交與我,由我代為“翻譯”,最終結集出版時,我在書法藝術上已是“獲益匪淺”。
而提起餘聲,就更不陌生了。作為北京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餘聲從1986年調入擔任節目主持人以來,成績頗豐。然而從事了近20年電視主持工作的她卻沒有真正學過相關專業,她的人生經歷充滿了波折,曾經當過兵,當過工人,還做過演員。而現在,餘聲挑戰的重要角色則是梅蘭芳大劇院的藝術顧問。
此刻,作為梅蘭芳大劇院的總經理和藝術總監,張德林和餘聲和我談到的更多是接手梅蘭芳大劇院後的艱辛與收穫。而最令我感動的,是張先生對京劇事業的那份熱愛和執著。
京劇作為有著200多年曆史的“國粹”,曾走過繁華,也曾歷盡滄桑,在如今這個娛樂多元化的時代卻漸漸被人們所遺忘。張先生認為,只有京劇能作為中國的“金字招牌”,“其他所有的藝術形式都不成”。
張先生感慨地對我說:“京劇是傳統藝術的結晶,很多傳統劇目更是蘊涵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每齣戲都是一個故事,都代表一種精神。但是,現在很多傳統劇目似乎與現代生活隔絕了,人們只停留在藝術美的欣賞層面,而忽略了它本身承載的價值理念。”張先生並不認為很多京劇劇目宣揚的只是因果報應等“封建糟粕”,而是代表著“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的精髓。
不過,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緩慢的節奏、看不懂的劇情成為他們拒絕京劇的理由。張先生曾親眼目睹過在長安大戲院一場演出只有7個觀眾的悲痛往事,也正是這種冷清激起了張先生“傳承國粹”的想法。“從美輪美奐的服裝,到精緻的化妝,再到演員在臺上的唱唸做打,手眼身法步;京劇不亞於世界上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

而“登長城、逛故宮、去梅蘭芳大劇院看國粹”,也由此成為張德林和餘聲的奮鬥目標,“和看話劇去朝陽9個劇場、看芭蕾去天橋劇場、看演唱會去工體一樣,要想讓觀眾記住你,認可你,就必須有清晰的定位,一個成功的劇場與之準確、清晰的定位有很大的關係,這是最基礎的,也是最根本的。”餘聲說。她將劇院定位為以戲曲演出為主,要把梅蘭芳大劇院做成一個標誌性的場所,要讓人一提起看京劇就想到梅蘭芳大劇院。

和梅蘭芳大劇院的總經理張德林、餘聲夫婦認識已是多年了。在經營梅蘭芳大劇院之前,張先生更像是一位京劇的“超級發燒友”,請各界名家一起玩玩票一直是朋友圈子裡的……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劇情,劇院也下足了工夫:演出前將有專業人士講解劇情,介紹藝術特點,劇院還準備印製一些普及常識的小冊子,免費向觀眾發放。而梅蘭芳大劇院所能提供的硬體設施也是一流的,二樓的貴賓包廂有獨立的休息室、衛生間和專用電梯,別具一格的高品質服務可以滿足一些高層次觀賞人群的需求。
餘聲認為,京劇是具有皇家氣派的東西,是應受人仰慕的國粹,絕不能簡單地“搭臺唱戲”;只有在劇院的品位和文化氛圍上下工夫,用星級服務打造高水平的京劇觀演場所方能制勝。“從近距離欣賞京劇的角度看,梅蘭芳大劇院的條件在京城劇場中是獨一無二的”。
其實,梅蘭芳大劇院如同一個京劇博物館,在劇院三層,1∶1的模擬京劇人偶栩栩如生;一層大廳正中的梅蘭芳銅像引得觀者如潮;劇院牆壁上,巨幅關公漆像昭示了中國戲曲弘揚的傳統文化;位於二層的5個豪華包廂,分別以牡丹亭、黃金(1090.90,10.00,0.93%)臺、雅觀樓、麒麟閣、長生殿戲曲名命名,將“亭、臺、樓、閣、殿”古韻融入其中,大大增加了劇場的文化氛圍。
餘聲注意到,每週末安排的3場演出中,週日晚上的觀眾明顯比周五週六少,可能因為很多人週一要上班,所以週日就相對冷場一些。發現這個問題後,餘聲就在週五、週六晚有的放矢地安排名角兒,用她的話說,“角兒可以帶動票房,但不同的角兒受眾也不同。比如,張火丁的受眾主要是大學生,而於魁智、李勝素的‘粉絲’多是中青年觀眾,遲小秋、王蓉蓉、薛亞萍等的追捧者就是純粹的老年觀眾了”。

除了週末,週一至週四的票房該如何保障呢?餘聲計劃,面向中國小生以及不懂京劇的觀眾,通過展覽、講座、參觀等方式傳播京劇藝術,讓學生學會欣賞國粹。此外,京劇一直受到外國朋友的喜愛,北京作為一個旅遊勝地,每年甚至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國外和外地遊客。如果能和旅行社合作,把來梅蘭芳大劇院看京劇列入遊客的行程計劃中,那麼京劇的傳播和劇院的持續運營一定能邁入新臺階。目前,梅蘭芳大劇院也有一些外國觀眾,但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來看戲的遊客,除了觀賞京劇外,還對京劇的歷史、京劇臉譜特別感興趣。

和梅蘭芳大劇院的總經理張德林、餘聲夫婦認識已是多年了。在經營梅蘭芳大劇院之前,張先生更像是一位京劇的“超級發燒友”,請各界名家一起玩玩票一直是朋友圈子裡的……

談到梅蘭芳大劇院的票價,目前針對不同人群設定不同的票價,針對學生和老年人有低價位票,針對遊客有旅遊套票;從50元到2000多元不等。餘聲認為,票價體現著京劇表演藝術家的價值,這樣的定位是為中國國粹藝術爭氣,“我們不能把國粹看低了,它不比國外的歌劇、舞劇差。這也是對專業人員努力的一種回報,要尊重藝術家的辛勤勞動”。
梅蘭芳曾說:“戲劇前途的趨勢是緊跟觀眾的需要和時代而變化的……我要走向新的道路,去尋求發展。”他以半個多世紀的舞臺藝術實踐,為京劇藝術的繼承、革新、發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而現在,張德林和餘聲也在為振興京劇、普及京劇作出他們的貢獻。不過,箇中滋味怎一個“難”字了得。餘聲對我說:“京劇需要宣傳才能普及。當年梅蘭芳大師第一次去上海演出,出場費高達10根金條,身價並不遜於如今李連杰這樣的世界級明星。現在,我們在晚報上登一個小版塊的廣告也要1.7萬多元,這著實讓我有點無奈。”
張先生更是遺憾地說,目前宣傳京劇難度非常大,因為國粹是有層次、有起點的東西。別的不說,就連真正懂戲的記者都不多,怎麼能夠更好地把京劇宣傳出去,發揚光大呢?他希望相關的主管部門能夠重視此現象,為“國粹”的振興助一臂之力。
張先生更是痛斥了某些胡亂“改良”京劇的現象,比如不尊重歷史的創作劇本,將實景實物引入表演,破壞了京劇原有的“寫意”。在張先生心中,梅蘭芳大劇院是一座藝術殿堂,是甘於寂寞的藝術家們的平臺,就是憑著這份執著,梅蘭芳大劇院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京劇繼承了“文以載道”的傳統美學精神,傳播著中華傳統的仁義禮智信,“演不盡的四郎探母,唱不盡的楊門女將”就是梅蘭芳大劇院最好的寫照。京劇藝術是經歷了世態炎涼、體悟人生況味的成熟的中國人最愛欣賞的藝術;張德林和餘聲還將在這條“守望國粹”的道路上堅守下去、寂寞下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