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諾蘭的電影 解密諾蘭十年封神路

來源:時尚少女範 1.6W

諾蘭的電影受人追捧,他給了觀眾一種新的可能性,給解讀愛好者們一種廣闊空間,給商業電影帶來新的風格、邏輯、甚至思維方式——不如將其稱為“諾蘭結構”。

分享諾蘭的電影 解密諾蘭十年封神路

諾蘭給了觀眾一種新的可能性,給解讀愛好者們一種廣闊空間,給約妹子看電影的理科生們一種新的炫技方式,給商業電影帶來新的風格、邏輯、甚至思維方式——不如將其稱為“諾蘭結構”。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封神”之路。2014年11月5日,《星際穿越》開始在北美上映,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被《衛報》稱為“再一次製造了轟動的男人”。就在電影上映的前一週,《星際穿越》在IMDb上已被6000多位使用者刷到了9.5的高分,同時,也在爛番茄網站上被刷出了超低的下限分數。對於還未公映的諾蘭新作,人們的第一反應是,又是“神作”?早已被“封神”的諾蘭,被寄予了多高的期望,就要面對多少的質疑。
人人都愛諾蘭。1997年,諾蘭還是個扛著攝像機的26歲的年輕人。他正在拍一部電影,預算只有6000美元。他們窮得連專業的燈都買不起。
2014年,諾蘭已經創下了33億美元的全球總票房。其中2008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觀看正片)初上映一週就打破北美多項票房紀錄,包括最大規模上映、最高零點首映票房、最高單日票房等,並最終成為當年票房之最,全球第四部票房達到10億美元的電影。

諾蘭的電影受人追捧,他給了觀眾一種新的可能性,給解讀愛好者們一種廣闊空間,給商業電影帶來新的風格、邏輯、甚至思維方式——不如將其稱為“諾蘭結構”。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封神”之路:《蝙蝠俠:黑暗騎士》。

諾蘭的電影,不止橫掃電影院,也橫掃電影節。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屢被奧斯卡提名——如《黑暗騎士》就獲得了8項提名,但除了《黑暗騎士》的最佳男配角獎外,諾蘭的作品只拿瞭如最佳音效剪輯或最佳視覺效果等一些不痛不癢的獎。雖然奧斯卡失意,但諾蘭在其他各大電影節上獲獎無數。
除了電影市場和各大電影節,影評人同樣也愛諾蘭。他帶著處女作《追隨》始一出場,影評人對諾蘭便不吝讚美。當然,批評的聲音也有,認為諾蘭或賣弄技巧,或對白淺薄。但出人意料的是,總體上影評人對這位新晉導演表達了相當程度上的認可和熱情,這在往往充滿爭議,有捧即有殺的影評界,可以說並不多見。
然而最狂熱的,其實還是影迷。諾蘭在很多觀眾心裡是影片質量的保證,“諾蘭出品,必屬神作”不是笑談,從目前的作品質量來看,幾乎是事實。目前IMDb評分前50名中,諾蘭的作品佔了5個,這在電影史上是獨一份。儘管IMDb評分並不能完全作為參度電影的標準,但電影愛好者的認可,的確是一部電影成功的終極標準。何況諾蘭目前一共也只有8部作品,其中大多數都被推崇到這樣的高度,稱諾蘭為神,恐怕並不為過。

諾蘭的電影受人追捧,他給了觀眾一種新的可能性,給解讀愛好者們一種廣闊空間,給商業電影帶來新的風格、邏輯、甚至思維方式——不如將其稱為“諾蘭結構”。

諾蘭式的敘事迷宮。一個常見的說法是,諾蘭帶來了一種新的敘事方式,也就是所謂的“諾蘭結構”。嚴格意義上來看,這個說法並不成立。在諾蘭之前,複雜敘事已經大面積湧現在電影作品中。九十年代以來,很多導演,包括昆汀·塔倫蒂諾、大衛·芬奇等,都推出了非線性敘事的代表性作品。諾蘭在這種敘事結構上並未走在前面,但論及手法之純熟和敘事之風格化,他所達到的高度就後浪推前浪了。

“諾蘭結構”的成功,有賴於他在藝術效果和體貼觀眾之間找到了平衡。為了引導觀眾參與到劇情中來,諾蘭最直接的一個方法就是運用道具。《記憶碎片》裡主角的刺青和拍立得,《致命魔術》(觀看正片)裡兩位主角的日記本,《盜夢空間》(觀看正片)裡的陀螺,都在不斷提醒觀眾劇情程序,以及為觀眾找到可以路標整理疑團重重的劇情。更主要的是,諾蘭的作品往往有一個非常情緒化的主題。《記憶碎片》中男主未能救回妻子,繼而執迷於尋找殺死妻子的凶手;《致命魔術》也由主角妻子的意外死亡而起,兩位魔術師執念著互相報復,直到置對方於死地。這些非常鮮明而扭曲的感情給觀眾很強的代入感,加上巧妙的娛樂化,諾蘭讓錯綜的敘事結構成為普通觀眾也能消費的表現手法。
諾蘭給觀眾一種新的可能性,給解讀愛好者們一種廣闊空間,給約妹子看電影的理科生們一種新的炫技方式,給商業電影帶來新的風格、邏輯、甚至思維方式——不如暫且稱其為“諾蘭結構”。
十年封神路。從十多年前愛電影的普通青年,到今天被奉為“諾神”,這期間諾蘭一共創作了八部電影。平均不到兩年一部,完全可歸入高產導演之列。更令人驚歎的是,這八部作品簡直像一盤佈局精妙的棋,招招落在點上,至今無一失手。走到現在,這盤棋所達到的成功可說完美,相應地,每一步棋的落子都鮮有瑕疵。那麼幹脆來看看諾蘭的這些步棋,到底都落在了什麼地方。

諾蘭的電影受人追捧,他給了觀眾一種新的可能性,給解讀愛好者們一種廣闊空間,給商業電影帶來新的風格、邏輯、甚至思維方式——不如將其稱為“諾蘭結構”。

英雄與小丑。不能斷言諾蘭的處女作《追隨》是史上最優秀的處女作(長片),但卻有信心說,這是最有野心的處女作。這部電影在舊金山電影節上放映,併為諾蘭帶來Newmarket的投資,諾蘭自此正式踏足電影圈。

相當令人意外的是,諾蘭並沒有走上低成本的獨立電影之路,卻接下了超級英雄漫畫的攤子,朝好萊塢進軍去,開啟了他的商業大片時代。如果說《蝙蝠俠:俠影之謎》只是諾蘭對商業電影的嚴肅性作了一個基本的嘗試,那《黑暗騎士》就是對人性是否可信、政體何其無力、良善與罪惡、光明與黑暗的一次徹底的思考。
《黑暗騎士》小丑希斯·萊傑。《蝙蝠俠:黑暗騎士》作為2008年全球票房冠軍,也將諾蘭正式捧上了神壇。這之後,即便《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觀看正片)與第二部相比無甚亮點,得到的普遍評價也是“編劇團隊平淡無奇,諾蘭水準之下”,可見諾蘭的質量已經成了有公允高度的,不被質疑的標準。這時就不能不提到希斯·萊傑。這位澳籍天才男演員,在《黑暗騎士》還未及上映時,就被人發現逝世於紐約的公寓內。直到今天,還記得那一期《看電影》封面的大標題——“永遠的希斯·萊傑”,曾令多少影迷流淚,而小丑,掛著猩紅的笑臉面孔蒼白的小丑,就成了希斯·萊傑留給我們最後的,也是最深刻的銀幕形象。那一年無數該片擁躉者在IMDb上給《教父》刷1分,終於把《黑暗騎士》捧上了王座,這其中,不乏痛惋希斯·萊傑的粉絲。
更極端的例子是2012年奧羅拉槍擊事件,一位博士生在《蝙蝠俠前傳3:黑暗騎士崛起》首映式上持槍向觀眾掃射並造成12人死亡,被捕時,他稱自己是“小丑”。這是一次駭人聽聞的恐怖事件,事後諾蘭也代表全劇組人員登出了緬懷書,而站在電影史的角度,影迷為一部電影瘋狂至此,這種迷戀程度,就像這個事件的可怖程度一樣令人驚異。

諾蘭的電影受人追捧,他給了觀眾一種新的可能性,給解讀愛好者們一種廣闊空間,給商業電影帶來新的風格、邏輯、甚至思維方式——不如將其稱為“諾蘭結構”。

小紅球與陀螺。魔術界有個術語叫“錯誤引導”,就是說魔術師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一個預設好的地方,再在出人意表處出招。電影裡的引導不能叫錯誤引導,但諾蘭操控觀眾關注點的手法已然如魔術師般熟稔。《致命魔術》和《盜夢空間》是兩部敘事極其複雜的電影,魔術師的分身是謎題,四層夢境的遞迴結構是迷宮,加上《致命魔術》中大量的閃回和重複敘事,《盜夢空間》中每層時空不同的時間流速,實在難怪會有人用超複雜圖表來解析這兩部電影。為了引導觀眾適應高速切換的節奏和反覆出現的情景,諾蘭的鏡頭語言相當明確,並且通過畫外音、蒙太奇、場景設定等來提示觀眾劇情的推進。此外,還有道具。兩位魔術師的日記作為關鍵情節的索引來引導劇情發展,旋轉的陀螺則提示現實和夢境的區分。於是觀眾漸漸被代入預先設定的邏輯裡,並且通過不斷的自我提醒,與快速轉換的情節共進退。

可是等等,這也許,確實還是錯誤引導吧?電影散場後,觀眾迷惑地討論,最後陀螺到底有沒有倒下?最後為什麼有兩個盲人看守?之前妥妥捋順了的劇情,這時幾乎又要被推翻了。那麼陀螺到底代表什麼,到底哪一個魔術師是真的,還是說,這些其實根本就不重要?諾蘭是背後的魔術師,你由他掌控,最後是中了他的套,還是沒有,你也說不清。反倒陀螺和小紅球從此不再是陀螺和小紅球。從此說到陀螺,多少人第一反應便是那個不停旋轉的道具和詭祕的空間,而作為電影周邊,它們也成了很多影迷的必備。諾蘭的聰明不僅僅體現在創作,他為片中道具創造出驚人的附加價值,這是個人標籤的打造,也是成功營銷的一部分。
英倫氣息與家庭作坊。就算踏上好萊塢的王座,諾蘭異常明確的個人風格也還是在時時提醒我們,這是一位英國導演。英格蘭人的悶騷和潔癖式的謹慎,掌控力,完美主義,以至內斂的黑暗風格,幾乎充斥在諾蘭每一部作品裡。借同樣擅長非線性敘事的昆汀做一個類比,昆汀的電影以暴力美學聞名,交錯的敘事過程中安插著高密度的暗喻,典故,爆頭,意外和黑色元素,可謂狂狷邪魅,相比之下,諾蘭的風格就內斂得多,而人物通常也更具人格深度。
諾蘭似乎永遠讓粉絲放心,他的作品也永遠值得期待。有時看諾蘭,確實很像一部高精度的機器。諾蘭的創作團隊也同樣穩定,身為導演,時不時也身兼編劇和製作人,當然一起合作的編劇通常是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而製作人是他的妻子艾瑪·托馬斯。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對於諾蘭的下一部作品,以至接下來十部作品,不得不說幾乎沒有通常作為影迷的那種擔心。諾蘭實在太讓人信賴了,可信到有些沒有人情味兒。不過這對觀眾來說,當然還是好事兒。
畢竟有人想要聽故事,有人想要目眩神迷,有人想要顛覆已知,有人想要思考,而我們想要的,諾蘭都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