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全文翻譯 原文及相應論語翻譯

來源:時尚少女範 2.92W
論語全文翻譯 原文及相應論語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知識並且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交流、學習),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反覆檢查我的行為:為人處事有不真誠的事嗎?與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事嗎?老師教授的知識有不復習的嗎?”孔子說:“複習舊的知識從而知道新的知識,可以憑藉這個成為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

5、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翻譯:孔子說:“仲由,教給你的理解了嗎?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這也是聰明啊。”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翻譯:孔子說:“見到賢人就要向他學習,希望能達到他的水平,見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學習他的優點,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翻譯: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年末天氣寒冷,這時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凋零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解釋: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說:“也許就是仁愛待人!自己所不願要的,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裡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注:季文子,魯國的大夫。三思:三指多次,思指思考。季文子這個人為人謹慎,做事之前總要經過多次的思考、權衡後再行動。孔子聽說了以後就說:“再,斯可矣。”“再”就是指兩次,孔子說,他只要思考兩次就可以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孔子認為,做一件事情,多次思考的話,就會生出私心來。因為按照聖人的教化,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固化到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中的東西應該是比較趨向於正確的,也就是遇到事情時,第一個短暫的思考應該是本能的反應,本能反應過後,就應該是固化在頭腦裡的意識形態決定一個人對事物的判斷和思考,聖人認為到此就可以了,基本上不會產生仁義道德上的偏頗。但如果再繼續深入思考,以至於到“三思”的時候,就可能會生出別的東西來,就可能會想,我這樣做對自己是有沒有好處,是不是有利呢?這樣就產生私心了,私心重就不能稱之為君子了。

還有一種講法,是你做一件事,第一次思考,是思考這件事合理不合理,合不合天理,合不合人道,符合我們就做;第二次思考,是思考如果做了這件事會不會對別人有所傷害,如果不會對周圍的人有太大的傷害那就可以去做。但如果多次思考,那會是在思考什麼呢?顯而易見,只有事關自己利益的時候,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才會反覆的思考斟酌,權衡利弊得失,甚至拿出多種方案和想法,而對於世間普遍的事物,如果站在一個君子之人的角度考慮,只需要問兩個問題,合情嗎?合理嗎?合情合理就可以了,不用再在合情合理的基礎上再去思考還合不合乎自己的利益。

22、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孔子說:“甯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複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2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麼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三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鑑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奉行終生?”孔子說:“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強施加在別人身上。”

42、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說:“做官有餘力時就去學習,學習能夠遊刃有餘時就。

熱門標籤